百姓彩票论坛-百科词条
百姓彩票app下载2023-01-31 16:05

百姓彩票论坛

遇见你丨七旬修鞋匠 十四年资助百余名贫困生******

  江苏省淮安市 的王建荣 , 是一名修鞋匠 ,今年77岁的王大爷,3岁时患病导致下肢残疾。为了养活自己 ,他自学修鞋手艺 ,自食其力。

  尽管收入微薄,但王建荣老人14年来陆陆续续将修鞋攒下来的积蓄捐献给了地震灾区居民,累计捐款8万多元,先后资助了100多名贫困学生 ,他 的身残志坚和爱心善举感动了很多人。今天 的遇见你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身残心善 的修鞋老人。

  一大早,王建荣 的修鞋摊刚开门不久,老顾客们就纷纷上门,不大的修鞋铺 ,渐渐热闹了起来 。汪阿姨 是老顾客 ,自从王建荣搬了地方,她几经辗转打听 ,终于找到了老人新开的铺位 。

  顾客汪谊华:我们在他家修鞋子有二十多年了,人服务非常客气。他手艺可以 ,他这个人真好 ,像有人着急了 ,口袋一掏没带钱 ,他说没事啊,大姐你拿走。

  今年77岁的王建荣大爷,3岁时因患小儿麻痹导致下肢瘫痪。1962年,17岁的他随父母 ,作为知青 ,从上海来到淮安区淮城镇闸北村落户 。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 ,他自学修鞋手艺 ,并在老淮安城的镇淮楼路上 ,摆了一个修鞋摊,从此开始了46年的鞋匠生涯。这辆破旧的手摇车,是王建荣亲自设计 的 ,如今这辆锈迹斑驳的“老伙计” ,不仅 是他的出门走路的“双腿”,更 是他赖以生存 的“饭碗”。

  王建荣 :有了它我就可以来回跑了 。控制方向也可以控制动力 。这就 是我 的工具箱,我所有摊位上需要用 的东西 ,都摆在这上头。原来没有这个小屋的时候,我所有做 的东西 ,都来回背 ,一天来回背四遍 。这个摆东西 的设计都 是我自己设计的。这个车跟我很有感情了,我现在离了它不行 ,它现在就是我的动力,离了它我废人一个 。

  几十年的风霜岁月 ,几十年 的修修补补,将王建荣的一双手变得粗糙 ,手指关节突起变形 ,一双因残疾而无法行走 的腿 ,每逢刮风下雨 ,总 是钻心地疼 ,但是老人那颗善良而火热的心,却见不得别人吃苦受困 。2008年 ,汶川地震 ,看到电视上一幅幅灾后画面,他坐不住了,带着一张张零钱以及存折“凑”出来的4000块钱 ,赶到了当地的红十字会。当听说王建荣要捐出4000元时 ,工作人员深深地被眼前这位残疾老人感动了。

  王建荣 :人家很客气跟我讲,老爹你有什么事情?我说我想捐款,他一愣,你要捐多少啊?我就举4个手指头 ,别 的话也没说,因为那块人很多 。捐40啊?不 。400啊 ?不。不是的 。那你捐多少?我说捐4000,但 是我跟你说开了,我不记名,不要你们宣传。不要登报纸 ,我就这三样条件。

  “靠自己做慈善”,这意味着王建荣捐出 的每一笔善款,都来自这一笔笔不起眼 的修鞋钱。早上七八点开始修鞋 ,晚上五六点左右收工 ,一天最多修几十双鞋 ,一双鞋的“利润”只有块把钱 。

  王建荣 :现在许多年轻人消费观念变了,都有钱了 ,要好看 ,稍微坏了一些就不要了,现在修鞋子的基本都是中年人、老年人。一天三十 、二十也有 ,五六十、七八十也有 ,这个东西很难说,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生意 ,一个月 的话有一千几百块钱,还 是弄得到 的。平均三四十 、四五十块钱一天还 是有 的 。

  汶川地震4000元、雅安地震2000元、鲁甸地震2000元、给村里特困户捐款捐物、长期资助贫困学子 ,累计帮扶特困学生100多人 ,王建荣用一针一线的微薄收入 ,在短短十四年间 ,累计捐款8万多元 。老顾客王国梁老先生,与王建荣相识多年 ,谈起老友无私捐助 的善举 ,老人家打心眼里感到敬佩。

  顾客王国梁 :像现在给你弄一个鞋子 ,整个针线全部上 的话,也不过才十来块钱 ,像我这个弄弄 的话 ,他有时候都不收钱。有时候收个块把两块钱,但是他点点滴滴攒下来七八万,像一般人家,像他这样 的生活困难 的人家 ,也属于一笔巨款了 。

  将心比心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王建荣老人捐出的每一分钱 ,都来自一笔笔不起眼的修鞋钱 。修一双鞋 的也就赚个块把钱。四十多年的修鞋生涯,王建荣也吃了不少苦。这一路,他也受到过社会各界 的帮助 。所以感同身受,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老人总 是愿意伸出援手。

  这么多年,王建荣老人凑好钱了就会到当地的慈善总会捐款 ,一来一去之间 ,不断传递着爱心善举。而许多受资助的学生也早已把他当作了亲人。临近春节,老人资助过的大学生杨文婧 ,给他打来了视频电话 。

  临近春节,王建荣曾资助的大学生杨文婧,给王大爷打来了视频电话,向王大爷问好。

  受资助的学生杨文婧 :爹爹好,现在天冷了,一定要注意保暖 ,保重身体 。特别感谢爹爹之前对我的资助。

  王建荣:你马上毕业了,走向社会了,有工作了 ,要更好地团结同志 ,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看到有困难 的人,你再去帮助别人 ,就 是对爹爹最好 的回报了 。

  六年前,在一次偶然 的捐资助学活动中,杨文婧与王建荣大爷结缘 ,从她上高中起,老人每年固定给她资助2000元 ,作为学费和生活费 。

  受资助的学生杨文婧:要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的话 ,我也会继续像王爷爷学习,像王爷爷一样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尽己所能地去帮助和我一样 的家庭贫困 的学子完成学业。

  临近春节 ,王建荣早早赶到当地的慈善总会进行捐赠 。五块 、十块、一百块……他仔细数着自己劳动所得,将近一段时间积攒 的五百元交给工作人员 。

  淮安市淮安区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衡志慧 :王大爷他每年都来 ,来了就 是帮助一些贫困生 ,或者贫困家庭 ,人家需求 的他都会来捐一点。他每次来的时候,钱都要放在他那个旧包里,那个旧包真 的用了很多年了 ,每次来都 是那个旧包,其实他的衣服穿得也很旧的,他真正是很节俭 的一个人。

  这些年,王建荣的爱心善举 ,被越来越多人知晓 ,越来越多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将涓涓细流汇聚成爱心星星之火 。

  淮安市淮安区慈善总会募捐部部长张福淮:王大爷 的爱心行动 ,感染了他身边 的人,这种爱心 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做慈善的人更多了。

  最近天气寒冷 ,王建荣原先户外临时摊点,没有任何遮挡 ,刮风下雨不方便 。了解到王大爷 的实际困难,城管队员周学礼骑上电瓶车 ,带着老人走街串巷,寻找新 的地点。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寻找,最终给他在当地 的一所中学门口,找到了一处合适 的位置,安排了如今的这个爱心小铺 。

  淮安区城管执法大队大队长周学礼 :下一步我们把这个爱心小屋再提升一下 ,夏天给他屋里装个风扇,冬天有电了再给他弄个取暖器 ,我们一起把这个温暖传递下去 。

  傍晚五点半 ,路灯渐渐亮了起来 ,王建荣也结束了自己一天辛勤 的工作,收拾收拾工具 ,骑上自己的手摇车 ,回到家中。

  王建荣 :这个事情我会永远地做下去,做到我自己不能赚钱了为止 。我帮助了他人 ,但 是我自己心情好 ,也可以这么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心中有光 朴素的生活也幸福

  修一双鞋,几元钱。而王大爷却能在14年间累计捐款8万多元 ,算下来每年就 是几千元 。必须说的是 ,这笔钱,攒得不容易 !这笔账里 ,有王大爷的勤劳,也有他的节省 ,更有他不求回报的爱心 。

  王大爷 的手艺是修鞋,修好了鞋,穿鞋的人就更好走路 。而王大爷的爱心,也让更多人,特别 是更多孩子的人生路,走得更平坦、更温暖 。

  而在王大爷无私帮助其他人的时候 ,王大爷的身边,也有很多人在关注他 、帮助他、加入他。

  王大爷的日子,其实如果用物质来衡量 ,并不算大富大贵 ,但是 ,有养活自己的手艺、有相濡以沫 的爱人,心中有温暖 的光 ,这样 的日子,就是幸福的。

  (总台记者 杨滢 黄成 孙晓璐 周俊 韩磊 淮安台)

灵渠 ,究竟 是一条怎样的渠******

灵渠 ,究竟 是一条怎样 的渠

——来自“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的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计亚男

  开凿于秦始皇时期 的广西灵渠,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先秦三大水利工程,素有“世界奇观”之美誉 ,一直受到中外历史学者的关注。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翦伯赞在1963年游览灵渠时,题诗赞道:“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

  不久前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市召开,开幕式 的六个主题报告中,就有两位学者谈到他们对灵渠的最新研究成果 。

  灵渠究竟 是一条怎样 的河渠?为何历久弥新 ,至今仍 是学者们津津乐道 的话题?

  一条贯通湘漓 的天道

  “凿开山岭引湘波 ,上去昭回不较多 。无限鹊临桥畔立 ,适来天道过天河 。”这是唐代诗人胡曾写下 的诗句 ,他把贯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比喻为“天道” ,如同跨越天河的鹊桥一般壮观奇丽 。

  距离桂林东北方向50多公里的兴安县,地处自古就被视为楚越要津 的湘桂走廊,有两条著名的河流发源于此。一条 是湖湘儿女 的母亲河湘江,另一条是旖旎风光甲天下 的漓江 。湘江是长江的支流,向北流去 ;而漓江 是珠江的支流,向南流去。

  灵渠全长约37公里 ,自兴安县城边向北 、向西 ,贯通湘漓两江 。

  据资料记载 ,当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后 ,把目光投向岭南地区。因为秦朝的疆域以南 ,还有很多盛产翡翠、犀角的宝地,并没有纳入版图。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主帅屠雎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出征岭南地区,对南方百越部落进行征服战争 ,史称“秦戍五岭” 。

  但 是 ,素来战无不胜 的秦军 ,这场仗打得十分艰难 。因为百越部落西瓯人非常熟悉山高林密 、河谷交错 的复杂地形 ,善于跋山涉水反击秦军,加上秦军又受到粮草供给困难 的牵制,数十万秦军一时进退两难 。

  公元前218年,负责军需 的监御史禄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大约四经寒暑 ,至公元前214年,终于凿渠成功,史禄成为开凿灵渠第一人 。灵渠 的成功开凿,打通了湘江和漓江,船只从长江进入湘江 ,再通过灵渠到达漓江,可以将粮草运到前线 ,借此秦军最终战胜了西瓯部落,岭南和中南半岛的北部正式划入了秦朝版图 。

  行走在灵渠南陡边的鲤鱼洲,在状元桥桥头 的凉亭里,立有一块高3.2米 、宽1.07米 的古大理石碑,刻有郭沫若先生游览灵渠后 ,亲笔题写 的《满江红·灵渠》:

  北自长城 ,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 。闸水陡门三十六 ,劈湘铧嘴二千丈 。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

  湘漓接 ,通汉壮,将军墓 ,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 。史禄开疆难复忆 ,猪龙作孽忘其妄 。说猪龙,其实即祖龙 ,能开创。

  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天气晴明,往兴安观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史禄所凿灵渠。斩山通道,连接长江 、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 ,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 ,同为世界之奇观。

  郭沫若将灵渠与长城相提并论 。从此,“北有长城 ,南有灵渠”的说法流传至今。

  经过历代 的维护和修缮,灵渠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功能 。经过晚唐李渤、鱼孟威先后修浚,灵渠 的通航功能已十分完善 ,“虽百斛大舸、一夫可涉”,灵渠不仅可以运输军需物资 ,还成为中原与海外诸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系主任江田祥认为,在北宋以前 ,南方地区变乱较多,灵渠主要发挥着军事运输功能 ,为前方提供粮草等后勤保障;宋朝以后 ,经济贸易的主要功能逐渐凸显出来了 。

  1939年 ,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开通,从此灵渠的航运量渐渐减少 ,直至停运 。“如今,灵渠的航运功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的灌溉农田 、排泄洪水功能还在延续,灵渠两岸 的四万多亩农田,都是利用渠水灌溉 的。”江田祥说 。

  一道名传千古的奇观

  历史上往来灵渠的文人墨客 ,留下了大量 的诗词文章 ,把灵渠吟唱。据资料记载 ,可查 的古诗词就有400余首,散文 、历史文献和碑记500余篇 ,还有一些对联、题刻等 。

  清代诗人袁枚 ,来到灵渠留下《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一诗 ,形象地描绘了灵渠沿岸的风光:

  “江到兴安水最清 ,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 ,船在青山顶上行 。”

  这首诗很有画面感,清晰又生动地描绘了灵渠 的山水本色,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成为灵渠流传最广 的一首千古绝唱。

  当代著名诗人 、剧作家贺敬之1986年10月来到灵渠游览后,写有《秦渠奇迹》 :“灵渠奇迹两千载,堪与长城共壮怀 。振我十亿腾飞翅 ,马嘶万里催人来 。”全诗气势磅礴 、激情飞扬 ,令人昂扬向上 。

  南陡阁是后人在渠首修建的一座观景台。登阁极目远眺 ,灵渠的工程主体包括铧嘴、大小天平 、南渠、北渠、秦堤、陡门等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令人不由地赞叹其设计科学、建造精巧,它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融为一体 ,巧夺天工。

  铧嘴,是一座长达70米的砌石导水堤 ,位于灵渠大坝的最前端 ,它与紧接其后 的大、小天平两座分流石坝 ,共同组成拦江分流的大坝 ,把湘江三成的水流引到南渠、汇入漓江 ,七成 的水流通过北渠 ,回归湘江主航道 。

  拦河大坝既可阻水,又可泄洪 ,还能分水 。为了建造一个牢固的坝体 ,秦人将松木纵横交错排叉式地夯实 ,插放在坝底,在其四围又铺上用铸铁件铆住的巨型条石 ,使大坝成为一个整体,任凭洪水冲刷 ,始终巍然屹立,创造了“水浸松木千年在”的世界水利奇观。

  枯水期间 ,坝面没有被河水覆盖 ,可以清晰地看到坝基的一块块石头,像一片片鱼鳞 ,连接着清澈 的江水 ,在阳光照耀下,江面和油光的石头交相辉映,闪烁着光芒 ,炫目的色彩 ,熠熠生辉 。

  通航, 是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 。

  因为修建大小天平 的石坝抬高了湘江的水位 ,北渠如果 是一条直道,势必水流过快 ,来往的船只容易发生碰撞 。因此 ,古人顺着当地 的地理环境 ,将北渠 的航道修建成弯弯曲曲 的形状,使渠道逐渐降低到原来河道的高度,减缓了江流的速度,这和盘山公路减缓坡度 是一个原理。当地人称之为“弯道代闸”。

  南渠解决通航 的办法, 是修建了一道道陡门 ,这成为灵渠 的又一个奇观。南渠 的一些地段滩陡 、流急 、水浅 ,航行困难 。于是 ,古人便沿着渠道装上若干陡门即水闸 ,主要 的作用是调节水位,以便船只通航 ,如同现代的分级船闸。

  船舶上行时 ,进入陡门之后,关闭陡门 ,等水流高度达到航行标准时,则船舶进入第二座陡门 ,再将第二座陡门关闭蓄水 ,以此类推 ,逐级前进。船舶下行时 ,在到达陡门之前 ,先堵塞陡门,蓄水达到要求之后 ,即打开陡门,船随着陡门所涌出 的大量水流,顺势而下 。即使在枯水季节 ,也能满足航运的需要。

  秦朝修建灵渠时 ,是否建有陡门,已无法考证,据鱼孟威《桂州重修灵渠记》一文,明确记载了晚唐李渤与鱼孟威修建 的陡门,北宋以后又陆续修建 ,最多时有陡门36座 ,因此灵渠又有“陡河”之称。其中,南渠入口处 的第一座陡门 ,被誉为“天下第一陡” 。1986年 ,来自世界各国的30多位专家到灵渠考察,称赞“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证实灵渠 的陡门比巴拿马的电动船闸早了一千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

  有河就有桥 。灵渠的古桥,同样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 。据记载,绵延的灵渠先后建有几十座桥 ,每一座桥都有自己 的故事 。

  例如万里桥,相传是李渤当年维修灵渠时一并修建 的,因为从兴安水路行船距唐都长安远达万里之遥,“登临桥头回首望,距京已有万里遥”,遂有万里桥之名。

  再如马嘶桥 ,民间传说东汉开国名将马援南征至此,本欲骑马过桥 ,无奈桥已朽坏,战马嘶鸣不前 ,于 是马援便卖马重建此桥 ,由此得名马嘶桥,为灵渠现存最早的古桥 。

  灵渠人说 ,一座桥 ,就是一段历史的剪影。

  置身于灵渠青山绿野之间 ,无论漫步渠畔,还 是行舟渠中 ,最令人惊羡赞叹 、心旷神怡 的 ,还是那顺着渠道流淌不息 的清澈渠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 的漓江,就起源于兴安县猫儿山的河水,与流过灵渠 的湘江之水融汇而成,多少精华尽在其中,多少美景聚在这里。

  一段永留史册的传奇

  始建于秦朝的灵渠 ,当时并未留下多少文字记载。

  现在可以看到 的最早记录灵渠的史书 是《史记》 ,秦始皇在派大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 的同时 ,“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这句话虽然只 是简单提到秦军向南攻击百越,监禄即史禄为其开凿灵渠运粮援军的史实 ,但为灵渠 的由来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正史记载。

  灵渠建成后 ,历代在使用和维护渠道 的同时 ,也为之增添了更多历史记述,这使灵渠 的传奇随着渠水的流淌而不断延伸和丰富起来 。

  1982年 ,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唐兆民(1906—1984)历经四十余年潜心编撰的《灵渠文献粹编》一书,其中摘录从汉代到民国历代文献有关灵渠的文史资料397条,涉及 的典籍既有经典史书 、地方志、类书等 ,也有游记 、诗集、辞典及各类杂记、地理志 、水经,还有地图 、绘画、摩崖石刻和碑刻拓本等 ,提供了研究灵渠 的宝贵史料 。

  此后 ,经过诸多学人 的持续努力 ,又陆续出版了《灵渠》(郑连第 、刘建新著),《灵渠》(刘仲桂、刘建新、蒋官员等编著) ,《灵渠志》(兴安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灵渠历史文化价值与文化战略思考》(崔润民著),《灵渠轶事》(兴安县灵渠申遗办公室编)等一批著作,促进了灵渠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 。

  今后研究灵渠 的路径是什么?

  挖掘和利用新史料 ,需要进一步收集灵渠 的文献资料 。“一方面 ,要更加全面地收集海外材料 ,如报告、游记和记录等,包括越南入华使臣 的汉文燕行文献 ,他们在往返路程中写下了不少有关灵渠的诗文 ,可体现灵渠在沟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中 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古器物 、简牍史料的爬梳整理,现在尚有一些没有弄清楚的地方 。”江田祥说 。

  比如,有关灵渠开凿之初 的工程构造和形态这一问题 ,需要借助考古材料进行复原 。近年来 ,国内发掘出版了长沙五一广场简牍 、乌程汉简等新材料,记载了早期岭南地区与湖南长沙、郴州一带 的交通、贸易等问题 。

  江田祥认为,灵渠 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要从水运 、水利和水文化等方面去着手 ,挖掘和整合灵渠 的文化资源、文化景观 、名人足迹、地域文化,像陡军家族 、漓江渔火 、桂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丰富灵渠 的内涵 。

  这是研究灵渠历史学者面临 的后续课题。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3日 09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百姓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