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彩票注册_互动百科
百姓彩票注册网2023-01-31 16:05

百姓彩票注册

践行聂耳 的路——朱践耳百年音乐人生******

  作者:董 剑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自从1963年诞生以来,曾打动了无数人,激励了无数人 。这首歌曲是作曲家朱践耳根据雷锋事迹谱曲而成 。

  在百年人生中,朱践耳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而多情 的音乐世界 。他 的音乐人生堪称中国交响乐史的缩影 。

践行聂耳 的路——朱践耳百年音乐人生

朱践耳 上海图书馆馆藏藏书票 刘明辉/作

  朱践耳原名朱荣实,字朴臣 ,安徽泾县人 。从少年时代起,朱荣实就十分敬佩聂耳,喜爱他的救亡歌曲和艺术歌曲。他对家里给他取 的名字中浓厚的封建意味深感不满。21岁时 ,他更名为“践耳”。其中 的“践”字有两个含义:一 是他决心步聂耳后尘,走革命音乐之路 ;二是想实现聂耳未能完成 的志愿,去苏联留学 ,写交响乐。

  朱践耳说:“聂耳如果没有走得那么早,他一定是中国的贝多芬。我改名‘践耳’,就是一心想继续走他没走完的路。”

  朱践耳出生于天津 ,自幼就跟随家人迁居到上海生活。在中学时,朱践耳便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自学钢琴等乐器,之后跟随钱仁康先生学习和声理论。1945年,在日本投降之际 ,朱践耳参军,因为体质差,没能去前线部队,而是留在了苏中军区文工团 。当时文工团有一架手风琴 ,没有人会演奏,这架手风琴就成了朱践耳最趁手的武器 ,为战士们文娱活动做伴奏 。在解放战争中,朱践耳成了军乐队的队长兼指挥,在革命大熔炉中开启了自己 的艺术生涯。朱践耳写了大量讴歌革命 的音乐作品 ,歌曲《打得好》和民族器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在解放区广为流传 ,让他一举成名 。在火热的战地生活中 ,从小体弱多病 的朱践耳身体日渐强壮起来 ,他曾说 :“是革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啊!”

  新中国成立后,朱践耳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 的《大地重光》《海上风暴》等电影创作音乐 。1955年 ,朱践耳只身来到苏联,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跟随巴拉萨年学习作曲 。朱践耳 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成为向新中国国庆十周年献礼 的一部力作。

  1960年,踌躇满志的朱践耳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 。第二年,他开始负责上海实验歌剧院的作曲工作 。此后 ,朱践耳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 的小型声乐作品。1963年,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 ,激起了全国亿万人民学雷锋 的热潮 。雷锋 的精神 、雷锋 的品格和雷锋 的事迹 ,伴随着学雷锋主题歌曲传遍了全国各地。

  朱践耳就在这个热潮中创作了歌曲《接过雷锋 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他也 是唯一一位创作了两首广为传唱 的雷锋主题歌曲的作曲家 。

  1958年夏天 ,词作家姚筱舟创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在1962年被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编写进了《新民歌三百首》 。那时雷锋正在沈阳当兵,刚好看到这本书。雷锋很喜爱这首诗 ,他将这首诗抄写在自己 的日记本中 ,还将诗的两处做了改动 ,一 是将“母亲只能生我身”改为“母亲只生我的身” ;二是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同年雷锋同志因公殉职后 ,任上海音乐学院教师 的朱践耳在阅读雷锋日记时,注意到诗作前两段内容 ,他为雷锋 的精神所打动,仅用半个小时 ,就为这首诗谱了曲子 。朱践耳 的爱人舒群回忆,朱践耳无论是创作歌曲 ,还是创作大部头交响乐作品 ,只要酝酿成熟,就没有写得慢 的。“他写东西 ,如果没有把握就绝不会写 ,如果心里掌握了 ,写得就很快 。”

  1963年 ,在上海召开学习雷锋动员大会前,歌唱家任桂珍演唱了这首《唱支山歌给党听》。朱践耳也是在这一年才知道这首诗 的作者 是姚筱舟 。

  1975年开始 ,朱践耳在上海交响乐团任职 ,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他的交响曲创作生涯 。64岁时,朱践耳完成了第一部交响曲。1978年,朱践耳首次将悲剧题材融入交响乐创作中,管弦乐合奏曲《怀念》由此诞生 。1982年,朱践耳将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加工打磨,运用少数民族特殊的音乐调性与和声谱写下交响组曲《黔岭素描》。朱践耳 的创作不是凭空想象 的天马行空 ,他在西南地区的农村生活、考察了大半年的时间 。在这里 ,朱践耳第一次听到苗族、侗族 的民族音乐,充分了解了西南地区民族音乐 的风情,设身处地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环境。有了这些积累,朱践耳才自信地说出 :“从民间音乐 的土壤里 ,我找到了某些现代作曲技法的‘根’。”

  1985年至1999年 ,朱践耳创作了11部气势恢宏的交响曲 、18部各类交响乐作品 。在改革开放初期 ,不少作曲家对于引入西方的现代音乐还持怀疑 的态度 。朱践耳一直致力于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发挥到极致 。他深知,想要进步就必须接受新事物,对西方 的现代音乐的合理之处必须进行吸收。朱践耳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是《第十交响曲》。这部创作于1998年被命名为《江雪》 的作品 ,将中国古琴曲《梅花三弄》和唐代柳宗元的古诗《江雪》运用到西洋音乐体裁交响乐之中。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 的语言文化魅力 ,将戏曲和古诗的吟诵这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将交响乐中的民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

  这部作品将录音资料与乐队 的现场演奏结合在一起。古琴曲《梅花三弄》是由龚一演奏并录制 的 ,这种演奏方式不仅在中国 的交响音乐历史上开了先河 ,还给现场 的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 。在交响曲的编配中,朱践耳更 是将十二音序列用“五声”性进行编排,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风格 。而这也是他所刻意追求 的。这部《第十交响曲》直至今日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原因在于,朱践耳在西方 的音乐体裁中加入了中国音乐的创作思维 ,看似传统 的编配中充满着创新 的技法,他将古琴 、戏曲 、管弦乐完美结合在一起 ,琴声 、人声、管弦乐的声音浑然天成 。

  朱践耳生前创作 的最后一部作品 是室内乐《丝路寻梦》,这部作品是他为大提琴家马友友的“丝绸之路”乐团而创作的六重奏,2008年被改编为重奏与管弦乐合奏 的版本。

  2017年,朱践耳以95岁高龄病逝于上海 。在许多音乐学研究者眼中 ,朱践耳 的音乐人生堪称传奇 。他饱经岁月沧桑,人生步入花甲之年后竟还达到了创作 的巅峰期 ,完成了11部交响曲 ,每一部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格调 ,不仅表现出作曲家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更展现了民族和时代特色 。

  “朱践耳先生是中国迄今为止创作力量最全面的作曲家,也是青年一代的楷模 。他的人生轨迹可以说 是中国交响乐历史 的缩影 。”作曲家叶小钢认为,朱践耳的创作 是沟通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 的桥梁,他 的作品诠释了音乐可以有更丰富 的欣赏方式。在他 的创作中,音乐可以朴实地演奏民族民间旋律,也可以华丽地奏出管弦乐队的辉煌 ;作曲技法可以恰如其分地被排列,也可以别出心裁地体现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 。

  朱践耳创作一丝不苟,花费十年时间才创作出《第一交响曲》 。他曾告诫青年作曲家 ,要静下心来下苦功。朱践耳的手稿永远工整清晰 ,别人常劝他不要花费那么多时间来写谱子 。他说 :“先生教 的,每个符头,每根线都要对齐 ,连在哪里翻谱都要算好 ,方便指挥 、演员阅读。”

  有人认为他 的作品里看不到其他作曲家 的痕迹 。朱践耳 的作品之所以可以不着痕迹地将中国的民族性融入西方的作曲技巧中 ,就是因为他长期浸淫于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正如朱践耳所说,“现代的东西要拿到生活里去核对 、分辨,才会知道哪些是中的 ,哪些 是西的” 。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30日 16版)

海南守护生态底线 ,“两山”转化的路径探索******

  这是在海南五指山市水满乡拍摄 的昌化江(无人机照片)。新华网发

  1月 的海南,处处绿水青山。

  海南 的绿水青山何以“金山银山” ?

  近年来 ,海南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 ,因地制宜 ,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积极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让百姓在“两山”转化实践中受益 。

  小小茶叶 变成致富法宝

  薄雾轻拢山间 ,民谣萦绕云天 ,郁郁葱葱的茶树冒出绿芽,黎族阿姐们在茶树间穿行,手指在茶尖跳跃,一片片嫩绿的茶芽落入茶篓,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画面清新和谐。

  这是海南五指山市 的毛纳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网发

  “去年上半年 ,我家依靠卖茶收入4万元 。”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村民王菊茹说 ,种茶卖茶不光让她能供养4个孩子读书,生意还做到了外地,不少游客线上与其订购茶叶。

  走进毛纳村,清澈的水流穿村而过 ,清凉的山风吹拂着水面,水车正悠悠转动 ,放眼望去一片青绿 。优美 的景色 、新鲜的空气、清香的红茶吸引着各地的游客纷沓而至 。

  “村子里游客多了 ,一天忙活下来 ,我能挣到上百元。”水满乡毛纳村村民王叶侦正坐在凉亭里织着黎锦 ,身旁摆放着手工茶叶和黎锦服饰,吸引着游客驻足购买 。

  水满乡毛纳村小组组长王国刚介绍 ,毛纳村共33户128人 ,过去村民选择外出打工 ,如今村里茶叶产业逐步发展 ,建成570亩 的茶园 ,吸引了大量村民留村就业,超80% 的农户种植茶树。去年“五一”假期 ,全村共计接待游客近3000人次 ,获得旅游收入超10万元。

  围绕茶叶,五指山市将继续做大品牌影响力,用好五指山红茶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发挥品牌效应 ,将五指山红茶“走出去” ,以茶促旅 ,以旅兴茶,助农增收促进乡村振兴,让茶叶变成农民的“金叶子” 。

  这 是海南五指山市的毛纳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网发

  菌俏菇靓 一片土地多种收入

  走进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 ,一缕缕阳光穿过橡胶叶 ,洒向林下的菌菇大棚。大棚中 ,工人正细心地检查 、照顾着红托竹荪 、虎奶菇等菌菇作物。

  “多打这样一份零工 ,家里经济更宽裕了 ,每天可以多炒一道菜。”女工符丽梅正在挥舞着锄头,刨出一条条半米宽的畦床,并将虎奶菇菌苗整齐地摆成两排 。

  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让每一片土地发挥更大 的价值,青松乡基本建成1000亩菌菇种植园,预计全年能提供临时岗位1万余人次 ,助农实现稳定增收 。

  “我们以‘企业+村集体’合作的形式,利用流转来的橡胶林地套种猪肚菌、虎奶菇 、红托竹荪等菌菇,去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69万元 。”青松乡负责人说 。其中 ,“橡胶+红托竹荪”产业经济效益最为显著 。红托竹荪亩产达1500斤 ,按照平均价60元/斤 ,每亩可增加产值9万元。

  近年来,白沙大力推广林下种植、林下养殖 的生产方式 ,创新天然橡胶“宽行窄株”种植模式 ,将土地利用率提升150% ,探索出橡胶“+红托竹荪”“+凤梨” 的林下种植和橡胶“+五脚猪”“+山羊”“+蜜蜂”的林下养殖双模式 ,从林下蹚出一条致富新路,推动立体经济发展。

  依托建设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契机 ,白沙积极打造“两山银行” ,通过搭建运营平台 ,探索建立生态资源的“调查评估—收储流转—提升开发—风险监管”转化机制,实现“存入绿水青山 ,取出金山银山” ,探索“两山”转化实践路径 、推动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

  宜居宜业宜游 荒山变金山

  作为海南典型的资源型市县,被誉为“海南聚宝盆” 的昌江黎族自治县以高品位的“亚洲第一露天富铁矿”——石碌铁矿而闻名 。经过多年的开采,石碌铁矿 的露天铁矿趋于枯竭,裸露 的山体就像一块块“伤疤” 。

  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下 ,昌江通过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废弃资源利用+产业融合” 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 ,曾经大片裸露的土地和漫天灰尘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 的 是漫山遍野绿意盎然 。石碌铁矿被重新赋予了矿山公园和矿山特色小镇 的新使命 。

  “以前矿山开采的时候,噪音、炮声 、大卡车声较大,灰尘也比较多。现在就不一样了,空气比较新鲜 ,环境变好了,身体也健康了 。” 叉河镇叉河村村民豹爱萍说道。

  海南石碌铁矿国家矿山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 ,通过创新矿山生态治理模式达到三方共赢的局面,未来 的30年 ,这片区域都会有企业来管护 ,不会出现治理完就荒废 的局面 ,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可以长期享用这片绿水青山 的福利。

  王下乡“黎花里”。新华网发

  王下乡 是昌江向“绿色转型”的典范。王下乡位于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腹地 ,曾 是昌江最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 ,有“海南小西藏”之称 。如今 ,绿水青山环抱下淳朴黎乡风情,正吸引着越来越多 的游客来到王下乡打卡 。

  初入王下乡,一栋栋修饰一新的船型屋民宿映入眼帘 ,向外望去 ,眼前 是绿油油的稻田,远处 是巍巍群山,看着家家户户 的民房外墙上生动 的彩绘,仿若身处流动的黎族文化博物馆 。

  “短短几年时间里 ,村子从破败不堪逐渐蜕变成如今 的美景 ,每天还能看到各地来 的游客,这在以前 是想都不敢想的 。”村民韩小春搬进了政府帮忙修建 的新房 ,在家门口 的民宿工作 ,每月能拿到3300元工资。

  近年来,王下乡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和黎族特色文化优势 ,积极探索“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推动全乡“拔穷根”“摘穷帽” 。全乡已开设农家乐9家 、民宿8家 。2020年至2022年9月,王下乡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 ,直接拉动旅游收入破千万元。2022年 ,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比2016年同比增长262%。

  霸王岭深处的王下乡吃上了旅游饭 ,得益于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和生态环保的理念。“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良好 的生态环境是海南自贸港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

  绿水青山是心之所向 ,乡村振兴 是民之所望。生态兴则文明兴 ,文明兴则促乡村兴 。海南“两山”转化的实践还在路上 ,这条路也将 是人民通往幸福的道路。(李笑涵 张铭琪 董鑫悦)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百姓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