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彩票娱乐_百科词条
百姓彩票手机版2023-01-31 16:05

共同家园 ,中国军人为您守望******

  本报记者 康子湛 朱柏妍 通讯员 梅志峰

  找到白杨 ,就找到了回家 的方向

  “班长,还有多远?”

  “快了 ,看见小白杨就快到家了 !”

  腊月三十 ,塔斯提风雪扑面 。

  巡逻路上 ,新疆军区某边防连新兵陈烨努力提高音量 ,顶着大风向班长杨柯熙问路 。杨柯熙费力地指了指前方——风雪中 ,一棵白杨树矗立着 。

  塔斯提 的冬天,可怕的不 是大雪 ,而是伴随大雪 的风。突然刮起的大风,会让大雪覆盖唯一 的路。四周没有任何参照物,没人知道大雪覆盖之下隐藏着什么危险。

  风雪中 ,杨柯熙第一反应就是找白杨树 。他知道 ,那 是他们回家的方向。

  18岁那年,杨柯熙第一次跟着班长巡逻,返回 的路上遇到大风,四周尽是白茫茫一片,老班长指挥大家寻找远方 的白杨树 ,告诉他们:找到白杨就能找到方向。

  戍守边防10年 ,小白杨已经成为杨柯熙标定“家”所在位置 的重要坐标。

  杨柯熙说,在小白杨哨所,战士们都把营门口 的白杨当作自己 的战友和寄托。

  有人迷茫时,老班长会把他叫到白杨树下谈心 ;有人受挫时 ,会偷偷跑到白杨树下宣泄情绪 ;逢年过节,给家人打电话 ,官兵也总 是给父母妻儿热情介绍他们的小白杨。

  在小白杨哨所 ,官兵们夏天在它如盖 的树荫下乘凉,冬天靠着它粗壮 的树干躲避风雪 。每年退伍季 ,有太多 的老兵和战友拥抱道别时强忍泪水,转过身却抱着白杨树泣不成声 。哨所前 的白杨树下,早已成为他们的另一个家。

  “塔斯提缺水 ,白杨树想活下来就要把根扎深。”杨柯熙一直记得,刚来连队时,指导员对他们说的话 。10年过去,杨柯熙 的皮肤早已被边疆 的风吹得粗糙发黑,双手布满茧子和裂口,仿佛小白杨 的树皮 。杨柯熙和战友们也深深地扎根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

  塔斯提的冬天很漫长,但再漫长 的寒冬也会过去 。如今 的杨柯熙经常带着新兵巡逻,每次路过当年迷路 的地方,他都会拿望远镜看向远处的小白杨 ,告诉身边 的新兵:那 是回家 的方向……

  去年,面对去与留,杨柯熙再一次选择了留下 。他说,自己的根已经扎得太深 ,他舍不下这个家 ,舍不下他的小白杨 。

  那座铁塔下 ,有她 的爱人她 的家

  朱日和草原上 ,一辆接送来营探亲家属 的车 ,正小心地行驶在覆着冰雪 的路上。

  军嫂乔少娟看着一片荒芜 的窗外 ,默默在心里算了下:从老家出发到现在已经坐了45个小时 的车,自己已经有127天没有面对面地见到自己的爱人 。

  这些数字,代表着一个军嫂和丈夫的距离。这是老家和驻地的距离,也 是分散和团圆 的距离 。

  远远地 ,一座铁塔渐渐显出轮廓 ,乔少娟知道,快到家了 。那座铁塔下,有她的爱人她 的家。

  刚结婚那几年 ,乔少娟多次提出想到丈夫的驻地探亲,都被丈夫劝阻 。直到他们结婚的第8年,女儿出生后 ,乔少娟才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 。

  第一次看到营门时的情景 ,乔少娟终生难忘 。那天 ,她流了很多眼泪,这里远比丈夫电话里讲述 的还要荒凉 、比她想象 的还要偏远 。

  如今 ,乔少娟带着一双儿女千里迢迢地赶来和爱人团聚 ,再见到记忆中 的场景,却只觉得亲切和激动。这条路、这扇门 ,她后来走过很多次 ,陌生 的探亲路早已被她走成了熟悉 的回家路 。

  女儿扒着车窗 ,开心地和站岗 的解放军叔叔挥了挥手。年仅2岁的儿子仿佛也知道就快要见到爸爸了,在怀里睁大了眼睛。铁塔逐渐清晰,上面七个气势昂扬的大字映入眼帘 :从这里走向战场。

  女儿懵懂地指了指铁塔 ,问妈妈那 是什么 。乔少娟摸了摸她 的头说:“看见这个 ,再过10分钟就可以见到爸爸了 。”

  多年 的沙场演兵 ,让朱日和名声大震。可在乔少娟 的心里,朱日和 ,是有丈夫在 的地方 。

  每逢佳节,都有无数 的军嫂走在路上 。从第一次走到轻车熟路 ,从好奇地四处张望到知道前方会有哪个标志性建筑 。

  西北高原,军嫂李红正坐在行驶 的汽车里,一边吸着氧一边看向窗外 。这 是她第一次上高原 ,她把丈夫营区旁的一座大山牢牢记在了心上 。

  南国海疆,军嫂郭盈正坐着小船奔向丈夫驻守的海岛 ,生长在内陆的她,如今早已和那些伴飞的海鸥“相熟” 。

  白山黑水 ,军嫂霍会娟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厚厚 的集邮册,里面贴满了车票和机票。从恋爱到结婚十几年 ,她和丈夫“互相奔赴” 的过往历历在目,如今他们已经在这座城市有了自己的家 。

  一年又一年 ,军嫂们奔向自己的爱人 ,也奔向自己 的另一个家乡。

  任务归来,他们把竹林带回了营区

  除夕夜 ,参加完营里 的联欢会,第83集团军某旅勤务保障营营长张军伟,接到了一通微信视频邀请 。

  “张叔叔 ,过年好!”亲切的四川口音从手机里传出 ,瞬间把张军伟带回了10多年前 。那年 ,任指导员不到一年 的张军伟 ,带领连队前往四川抗震救灾 。

  “小黄 的家就在我们帮助重建那个村 的村口,每次进出都会路过 ,时间久了就熟了 。”电话那头 的四川青年就是张军伟口中 的小黄 ,全名黄寅杰,地震那年才6岁。

  看着前来救援和帮助重建 的解放军叔叔们每天辛苦忙碌,当时才6岁的黄寅杰总 是会跑过去帮忙。好几次,他拿着每天派发的水和食物,送给路过 的解放军叔叔 ,被拒绝了也不走 ,非要亲眼看着叔叔们吃了才肯离开。

  “他家门口有泉水, 是少有的没有被污染的水源,所以我们每天中午都去他家附近起锅做饭 。”回想起往事,张军伟的眼里满 是暖意,“黄妈妈总来帮我们,有些四川特色 的家常菜,我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在张军伟的记忆里,四川老乡个个开朗热情,即使刚刚经历那样大 的灾难,依旧乐观坚强 ,处处流露着过好未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

  离开四川前,张军伟和黄寅杰 的家人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并一直保持联络。最近几年,黄寅杰家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好 。张军伟说 ,每次他们家有什么好事大事 ,都会和自己分享 。年前,黄爸爸还邀请他们全家去四川过年 。

  那年在四川执行任务只有短短的70天 ,但张军伟说 ,离开四川那天,几乎每一名参与过任务 的官兵都多了一个或几个四川籍 的“亲人”。大家在四川留下了自己 的牵挂 ,十几年过去,依旧会称那一片土地为“家乡” 。

  窗外 ,一朵烟花炸响在夜空,将一片竹影映到了窗上 。张军伟说,家属区旁边的这片竹子,就是从四川回来后,他带着大家种下的 。最开始只有几棵 ,现在已经长成了一片。

  在四川抗震救灾时,最让张军伟印象深刻 的莫过于漫山遍野的竹林。那是作为北方人 的他 ,第一次感受到如此旺盛 的生命力。四川老乡们坐在家门口 的板凳上 ,教他们剥竹笋、做竹笋炒腊肉 的画面 ,在他们的记忆里停留了许多年。

  “任务归来,我们把竹林带回了营区。”挂断和黄寅杰的电话,张军伟很是感慨,“每当看到这片竹林,我们都会想起自己远在四川 的‘亲人’ ,想起那个我们亲手重建起的‘家乡’ 。”

  舰行万里,脚下始终 是“家乡”

  “今天晚饭可丰盛了 ,还有咱南昌 的特色菜呢……”年夜饭后 ,来自南昌的上等兵胡嘉豪兴奋地和妈妈通了电话 ,分享自己在南昌舰上度过 的第二个春节 。

  2021年3月12日, 是胡嘉豪19岁生日 ,也 是他到南昌舰报到的日子 。胡嘉豪一直记得接兵干部打趣时和他说的那句:“南昌人到南昌舰 ,这 是回家了啊!”

  南昌人,这 是出生地赋予他的属性。做一名南昌舰上 的合格兵——为了这个目标,胡嘉豪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努力。

  刚上舰时,胡嘉豪每天的时间都被专业学习和检视检修填满 。一轮接一轮的战斗部署时常在深夜下达,刺耳的铃声让人睡意全无。胡嘉豪和战友们努力克服着晕船等生理不适,逼着自己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一秒也不敢松懈。

  第一次参与射击任务 ,胡嘉豪要求自己提前进入战斗状态,仔细检查、养护每一枚炮弹 ,确保它们都处在最佳环境条件下 。任务当天,他站在靠近主炮 的位置,熟练地完成射击准备工作 。

  “听到首发命中的消息时,我感觉浑身 的血液都沸腾了 。”那一刻 的振奋和激动 ,胡嘉豪至今回忆起来依旧历历在目 。胡嘉豪一直把那一天作为一个重要 的成长标记 :“标志着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南昌舰战士 ,激励自己保持努力、保持热血 。”

  “英雄城 、英雄舰 、英雄兵 ,第一枪 、第一舰 、第一人”——这是镶嵌在南昌舰走廊上的一句话。每一次看到,胡嘉豪都会感到由衷的自豪 。他常说:“南昌人在南昌舰 ,总要更努力些,做得更好些 。”

  此时此刻,在南昌舰上 ,来自祖国各地 的官兵都在坚守战位 。他们努力训练 、一丝不苟,尽全力守护着属于南昌舰的荣耀——

  一级上士都晓辉陪伴着南昌舰从试航到入列,一次任务都没有缺席过。作为机电兵 ,他常年坚守在高温 、高噪 、高湿的机舱深处 ,守护着南昌舰 的“心脏” 。今年春节,他依旧主动选择留守战位 。当同班战友问他想不想家时 ,他说:“天天守着 ,战舰早也成了家。”

  南昌舰副政委刘天永 的办公桌抽屉里有10多个装满海水的塑料瓶,上面详细标记着取水的时间和海域 。作为南昌舰首批舰员之一 ,他亲身见证了南昌舰 的每一个成长节点。

  刘天永说 :在海军有一种说法——舰艇是浮动 的国土 。对于常年生活、工作在战舰上 ,以战舰为家的官兵来说,战舰走到哪里 ,家就在哪里。

  “船行万里 ,脚下始终是‘家乡’。”刘天永说 ,这 是所有舰艇官兵的共同感受 ,也是中国军人博大 的家国情怀。

  (采访中得到本报记者刘敏,通讯员王越 、刘宸源、杨鹏飞 、杨贵良、柯青坡 、张光轩、王泽洲、刘卫、张根实等大力协助,特此致谢)(解放军报)

百姓彩票娱乐

交叉融合、双向互动:西方史学新趋势之分析******

  作者 :王晴佳(山东大学讲席教授)

  一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界推陈出新 ,出现了不少新变化 ,足以证明历史学这一传统学问 ,正在不断革新和更新 。依笔者管见 ,这些变化或许可以用本文的正题来略加概括 。“交叉融合”指 的是新兴史学流派层出不穷,但相互之间又没有明显 的界限,而 是呈现借鉴融合之势;“双向互动”指 的是专业史家与读者之间,产生了远比之前更为积极 的沟通和交流 。不过为了清晰阐明这两种最新趋势 ,我们或许还得从一个多世纪之前谈起。

  众所周知,历史研究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走向职业化 ,其标志是专业历史学会和专业历史刊物 的建立和出版 。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以历史教学和研究为业 ,通过学会活动和专业刊物 ,相互切磋 、交流 ,以期增进历史知识 的获取和呈现 。史学工作者建立了自己 的学术圈,历史学亦变成一门独立自主 的学科。19世纪末于 是出现了两本史学方法论的著作:德国史家恩斯特·伯伦汉 的《史学方法论》和法国史家朗格诺瓦、瑟诺博司的《史学原论》 ,指导历史从业者如何习得和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本领。

  也正 是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历史学开始受到其他学科(经济学 、地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的挑战和洗礼 ,经历了一个“社会科学化” 的过程 。这一“社会科学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些史家不满德国兰克学派所代表 的 、以批判和核实史料为主 的历史书写模式,希望借助社会科学 的方法,对历史演变 的过程做更为宏观 的概括和解释 。兰克学派提倡运用档案史料 ,其研究重心便自然以政治史 、军事史为主 ,而如果希望对整个社会做综合 的描述,那么档案史料就不敷使用了。20世纪初出现的历史学“社会科学化”代表了一个国际性的潮流 ,德国有卡尔·兰普雷希特、美国有“新史学”派如詹姆士·鲁滨逊等史家,英国有亨利·巴克尔,法国则由亨利·贝尔首倡 、而1929年崛起的年鉴学派集其大成 。这一“社会科学化” 的哲学前提 是实证主义,其意图 是在确证事实 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演变做广博 的综合解释 。换言之,他们不满足只 是核定史料,然后据此直书 ,就一个重要人物的某个或几个事件 ,讲述一个故事。年鉴学派自称有三大“敌人” :政治史 、事件史和人物史,由此可见其突破 、创新的志向 。

  从后世的眼光考察 ,正是这一“社会科学化” 的潮流,促使史学界不同流派的出现,如经济史、文明史 、思想史等 。二战之后 ,史学界流派纷呈 的态势更为明显。若以美国为例,“新史学”所倡导 的思想史在20世纪60年代一枝独秀 ,而大西洋彼岸 的英国则由马克思主义史家带领 ,开展了“眼光朝下”的劳工史 、社会史 的研究。到了70年代 ,美国亦掀起了社会史、劳工史研究 的热潮。此时 的法国史坛 ,年鉴学派独霸天下,代表人物费南德·布罗代尔以提倡“长时段”名世 ,成功地实践了超越“政治史、事件史和人物史”的目标。布罗代尔的弟子如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甚至提倡不再以个别人物 的事迹作为历史书写 的对象。为了对一个社会做“全体史” 的综合分析 ,计量方法得到了青睐 。计量史学在70年代一度大有独领风骚之势 。在兰克学派的大本营德国,二战之后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譬如基于比勒菲尔德大学的史家竭力赶超欧美同行,从事社会史抑或“历史 的社会科学”的研究。

  饶有趣味的 是,也正 是在历史学大踏步走向社会科学化 的70年代,一股与之志向和取径颇为不同 的潜流渐渐涌现,那就 是新文化史(有些地方亦称新社会史)和妇女史的实践。具言之 ,20世纪60年代 的史家出于描绘和解释社会结构变化 的需要 ,提倡“眼光朝下” ,为处于边缘(比如女性)和下层(比如劳工) 的民众发声,为其写史 ,这些尝试 ,并不为一个流派所限 。举例而言,北美著名史家娜塔丽·泽蒙·戴维斯 的《马丁盖尔归来》,被誉为新文化史 的开山之作之一,但就其内容而言,又可以归属于妇女史 ,因为其中 的主角是盖尔之妻贝特朗 。盖尔夫妇和冒名顶替 的“盖尔”三人又都属于社会下层,因此将该书视作史家“眼光朝下”的一个实践,亦十分恰当。意大利史家卡洛·金兹堡的《奶酪与蛆虫》 ,也是新文化史 的一个范例 ,同时也被称为“微观史”这一流派的开创之作。与戴维斯的取径类似 ,金兹堡从一个磨坊主 的言论着手 ,以小见大 ,窥视和描述19世纪欧洲人宇宙观 、世界观 的变化,同样展现了“眼光朝下” 的视角。上面已经提到 ,马克思主义史家首先提倡史家为普罗大众写史,譬如“眼光朝下”这一提法的首倡者就 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爱德华·汤普森 。汤普森的名作《英国工人阶级 的形成》 ,无疑探讨的 是一个社会变动 、变革的大问题 ,但他描述的主角不但是处于下层的劳工,而且还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阶级意识”的形成 。汤普森的著作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之“文化转向” 的代表作品,而这一尝试又与新文化史的关注点有着一定 的可比性 。

  以妇女史 的发展来看 ,流派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妇女史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 是妇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兼涉法律 、政治、社会 、人文、思想等诸方面 。1986年 ,劳工史出身转入妇女史研究的琼·W·斯科特发表了《社会性别 :一个有用 的历史研究范畴》 ,又将妇女史扩展到社会性别史 ,进一步促进了妇女史研究与其他流派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近年史学界出现 的男性史的新研究,便 是其中的一个结果。

  同时,妇女史和性别史研究的开展 ,还推动了家庭史、身体史、儿童史和情感史等诸多新流派 的兴起 。这些新兴流派都将历史研究关注 的对象 ,从之前的公领域转向了私领域,打破了两者之间的区分和界限。上述流派亦采用跨学科 的方法,如家庭史的开展 ,与社会学关系密切。身体史 、儿童史、情感史乃至最近20年发展起来的“深度史学”和神经史 ,不但采用了诸如心理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而且还借鉴了神经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 的研究 。由此缘故,这些流派之间的界限颇为模糊 ,比如情感史 的研究,必然包含身体的层面,因为情感 的表达 ,通常会诉诸肢体动作和语言 。在开展情感史研究 的同时 ,也有学者从事相关 的感觉史研究 ;后者更与身体史 的研究密不可分 ,几乎就是其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历史研究方法上 的多元化和跨学科 ,促成了史学流派之间的融合,那么还有一个比较典型 的例子就是环境史 、气候史、动物史、“大历史”和海洋史等一系列探讨人类与自然和其他生物关系 的学派 。从其命名而言 ,读者便可以清晰地看出它们 的研究手段,必然会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同时 ,这些流派之间 的相互关系,可以说 是亲密无间 、难分彼此 。2022年8月在波兰 的波兹南市举办的第23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其主题发言 的重点 是“动物史和人类史 的交互演进” ,共有四个场次,分别是“动物 的主体性”“人类记录中 的动物”“动物的展现”和“野生和家养动物的管理”,后两场都涉及动物在人造和自然环境中的活动 。而环境史 、海洋史和气候史等流派之间,更 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它们与“大历史”的研究初衷相似,希望弱化人类在历史上 的中心地位 ,走向“后人类 的史学” 。上述例子充分表明,当今史学界各个流派之间 的借鉴和融合 ,已经达到界限不分 、畛域不明的程度了。

  二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史学界“眼光朝下”的思潮,加上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大幅度革新 ,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那就是历史知识 的获取和表述 ,已经出现专业学者和读者之间密切互动 的局面。如上所述 ,19世纪下半叶历史学走向职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历史知识 的深化和历史研究 的学术性 ,与此同时也造成历史著作与读者之间产生一条明显的沟壑。历史学家希望成为人类过去 的代言人,但其著作对于普通 的阅读者来说 ,艰深难懂、枯燥无味。这一现象与18世纪史学大家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既可以让学者在其书房研读 ,又能放在仕女的梳妆台上 的情形,迥然不同了。

  历史学的职业化在今天并无改变 ,对史学工作者 的考核还出现日益加强之势 ,但从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专业学者与读者之间 的互动,也出现了彼此积极沟通 的趋向 。譬如新文化史家 的作品 ,在史学家劳伦斯·斯通眼里,就代表了历史学中“叙述的复兴”,因为其内容 的铺陈颇具可读性。上面提到 的《马丁盖尔归来》《奶酪与蛆虫》和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情节曲折生动 ,很具吸引力 。另一位当代新文化史 的名家彼得·伯克 ,著述不辍 ,文笔清新,亦反映了作者注重文字表达 、普及知识 的意图 。

  这一“双向互动”趋势 的出现,并非史学工作者 的一己之力或一厢情愿 ,而 是有着双方 的沟通和交流。借助互联网和其他新科技,当下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已经今非昔比。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记忆研究和公众史热潮 ,便是显例。它们都试图在专业史家 的视角之外或之下 ,自下而上地提供有关过去的知识,从原来 的历史知识受众转变为历史知识的参与者 。记忆与历史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张力 :历史学者希图保持记忆,不让其遗忘 ,但其保存的方式 ,又自然和必然带有某种选择性。法国学者莫里斯·阿布瓦赫在20世纪上半叶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 ,试图将人们对过去 的记忆,不再局限于近代历史学提供的框架中,而其同胞皮埃尔·诺拉在70年代主持的《记忆之场》 的大型项目,异曲同工,希图从各个方面扩大人们对过去 的认知 。自那时开始 ,记忆研究在各国蓬勃兴起 ,既丰富了人们对过去 的认知,也对历史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互动和互补作用。

  公众史研究 的开展 ,则 是历史学“双向互动” 的又一个范例 ,已经在国际史学界蔚然成风。从事和推动公众史研究 的人士同时包括了专业史家和业余历史爱好者或志愿者,其研究手段也颇为多样,从文献资料整理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存,全面展开 ,充分体现了专业与业余之间的密切交流。总之,当代西方史学界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展现出历史学这一古老学问历久弥新的魅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9日 14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百姓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