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彩票官网-百姓彩票官网网址
百姓彩票官方网站2023-01-31 16:05

走进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一座老屋,讲述一段抗战故事******

  “不忘历史,同开新篇”,走进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大院内 ,东墙上赫然醒目 的八个大字直抵人心。

  这家纪念馆改造自有近百年历史的罗家大屋 ,从筹办到落成耗时五年 ,所设展览介绍了东江纵队港九大队 的抗战历史,以及“香港抗日一家人”罗氏家族的感人事迹 。

  一座老屋,一段历史

  1941年12月8日 ,日军进攻香港。经过18天抵抗 ,香港沦陷。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口号 的感召之下,香港许多家庭举家参加抗日队伍 。“香港抗日一家人”罗家是其中 的代表 ,全家有11人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抗日游击队。

  罗家大屋 是罗氏家族的祖屋 ,见证了香港 的抗战历程。日占时期 ,它是港九大队的活动基地及交通站,大屋附近一带 是港九大队沙头角中队和海上中队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抗日活动中举足轻重。

  香港史专家刘蜀永告诉记者 ,2017年 ,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提议利用沙头角抗战遗址开展文化旅游,使他们深受启发 。又因罗家大屋地位特殊,意义重大 ,他们建议在罗家大屋设置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

  他表示,筹建纪念馆首先是出于对抗战前辈的尊重 ,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后辈传承 ,也希望香港年轻人通过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事迹 ,更多了解国家 的历史以及香港与国家 的关系。

  罗家后人、沙头角抗战纪念馆馆长黄俊康认为 ,“推动建成纪念馆非常有意义,第一 是对国家尽忠 ,第二 是对社会尽责,第三 是对前辈尽孝”。罗家人参加了解放战争 、新中国建设 、改革开放等重要工作 ,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证明香港同胞从来与祖国血脉相连。

  在这样的契机下,展开了选址于罗家大屋 、承载着港人英勇抗日奋斗史 的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筹备和建设工作。

  众志成城排除万难

  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是香港第一间集中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历史贡献 的纪念馆,也是香港首个长期展示港九大队历史 的国民教育基地,今年9月3日揭幕开馆。纪念馆建成的背后,是爱国爱港人士日以继夜的辛勤付出 。

  刘蜀永告诉记者:“纪念馆从筹备到建成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筹款和大屋翻修问题,比如怎么充分利用有限 的展览空间把我们想讲的都讲出来 。纪念馆的展览方案就反反复复改了不下20次 。”

  刘蜀永厚厚 的日记本详细记录着纪念馆“孕育成长”的点滴:“2017年10月28日,下午到石涌凹罗家老屋参加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第一次筹备会议”“2019年1月29日,重新拟定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展览提纲”“2021年11月26日 ,完成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展览方案 的修改”……

  在纪念馆筹建过程中,香港广州社团总会特别 是该会主席黄俊康发挥了重要作用。黄俊康和霍震寰等人士带头捐出了大笔款项 ,但黄俊康强调 ,改建及布展工程都是由香港广州社团总会 的兄弟姐妹们当义工办起来的 ,“我们 的义工真 的付出很多”。

  “动工以后,发现这个房子毕竟已90多年了,屋顶的木结构都被白蚁蛀了 。去年8月份台风季节也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工作。”黄俊康回忆道 ,语气中透着欣慰。

  原本因年代久远、日晒风吹虫蛀而随时可能倒塌 的旧屋,经精心修缮后,获得新生,让展览讲述的故事与大屋蕴含 的历史沉淀相得益彰。

  如今,罗家后人以每年1港元 的象征性租金将罗家大屋永久借给纪念馆使用 。黄俊康说,预约前来参观纪念馆的团队已经排到明年3月了 ,到目前为止 ,已有超8000人次前来参观,“我相信纪念馆会被越来越多港人知道”。

  助港人弘扬爱国传统

  “我们开办这个纪念馆,目 的在于展示港九大队抗战 的历史,教育启迪后代 。希望大家弘扬前辈爱国爱港 的传统 ,为国家和香港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段话写在纪念馆参观行程的最后,启示人们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日占期间 ,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有115名烈士为保卫香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港九大队及其影响下的香港民众抗击日军的史迹和遗址,作为香港珍贵的历史记忆,却鲜为人知 。

  “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中规模较大 的部队 ,港九大队是东江纵队的下属部队 。我们希望建成抗战纪念馆 , 是因为港九大队三年零八个月的这段历史在香港 的历史教育中 是空白 的。”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原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之女尹小平说。

  尹小平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在香港宣传港九大队 的抗战事迹。她认为,这段可歌可泣 的历史一定要告诉世人 ,也要告诉香港的老百姓 ,尤其 是年轻人 ,让他们了解抗战前辈在三年零八个月里做了什么 ,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

  尹小平讲述着 ,时不时看向展板上父亲年轻时的照片 。东江纵队的前辈们 ,当年都只有二十几岁,为了挽救国家于危亡 ,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

  “纪念馆建成开馆只是播了一粒种子,我们期待它能生根发芽。”她说。(新华社记者 孔维一、韦骅)

百姓彩票官网

烟火深处 的爷爷足球队******

  从“学校体育”发芽 ,因“终身体育”发展——

  烟火深处的爷爷足球队

  很难再有一个足球场如这般“螺蛳壳里做道场” 。

  一块接近标准 的5人制球场,长45米 ,宽22米 ,两个长边竖起铁丝网 ,一边挂着横幅“中国足球从我做起”,另一边用蓝色KT板顶棚延伸出狭窄 的综合区 :破旧的沙发和不成套的桌椅组成休息观战席;更衣室等同杂物间,想钻进去 ,得先拨开挂得密密麻麻 的旧球衣借光 ,才能在足球和运动包 的缝隙里找到落脚之地;休闲娱乐区最“宽敞”,塞着4张很难同时落座的麻将桌和观赛用的100寸电视 ;厨房“可以做几十人的饭菜” ,还有一个洗澡间。平日训练,至少二三十人活动,若有比赛,容纳七八十人也 是常态。

  可要找到这个“秘密基地”,得先穿过一个农贸市场 ,带着生鲜干果 、蔬菜杂粮的人间烟火气 ,转角隐入绿茵场。一进门 ,球场宽边的白墙上4个红字显眼“老有所乐”,一排小字点明方位“昆明市茨坝老年活动中心” 。

  “球队活跃 的队员有70多人,五六十岁 的居多,80岁以上的还有6名,年龄最大 的88岁 , 是一支爷爷足球队。”66岁的孙滇云算得上队里的“中坚力量” ,作为昆明一友足球俱乐部领队 ,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这支中老年足球俱乐部有着40年历史 ,而这个球场 是大家自筹9万元建 的 ,“每周雷打不动的两次训练 ,这里已经成为老球员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是1982年成立 的,当时昆明市第一中学毕业的学子踢足球 的特别多 ,为了延续学校的足球文化,大家就商量成立一个俱乐部。”这个被命名为“一友”的俱乐部最初有4名创始人 ,当时20多岁 的孙滇云是年龄最小 的一个 ,而另外3位“老大哥”包括中国足坛名宿马克坚 、前昆明市体工队队长高祖培 、前昆明市足球办公室主任白云祥,“4个发起人,现在就剩我一个 ,其他都‘走’了 。”

  学校 的足球氛围 ,84岁 的李崇智仍印象深刻 ,他是原云南省足球队球员 、教练,球龄已有70年 ,而他的足球启蒙正始于校园 ,“1952年我进入昆一中,当时就被学校 的体育氛围吸引 。”他记得 ,学校有两个“最好、最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也有10多个,“下午4点半下课 ,上千学生一撂课本就去球场了。”

  但这并非不重视学业,而 是在当时,体育和文化课地位等高,“成绩好 、品德好的学生才能去踢球。”李崇智表示 ,目前,俱乐部里80岁以上的成员中还有两人 是他的同学,“我们都是昆一中 的学生,也都 是云南省第一批专业足球队员 。”

  有了学校 的基础 ,俱乐部很快发展到60多人,最初以昆一中毕业 的学生为主,“来了不少中年人 。”孙滇云记得 ,队伍成立不久,全国的中老年足球赛开启,为了参赛 、壮大队伍,各行各业的人加入进来,“警察、医生、自主择业的 、京剧团唱戏 的……但大部分都有足球底子 ,很多人有过专业队经历 。”1986年 ,30岁 的孙滇云见证球队首次获得全国中老年足球赛冠军,“那时云南足球很少冒出头,我们就像卡塔尔世界杯 的摩洛哥队一样 ,一匹黑马冲出去 。”

  “老人们尤其坚信,只要有人上场 ,云南足球就不会倒 。”孙滇云记忆里,球队似乎没有难以为继 的时候,俱乐部里的很多人年少时便已相识 ,他们 是校友、队友甚至是师生,发展到后来,加入了亲戚、同事 、朋友 ,“我们圈子里大概有200多人 ,‘一友’也从‘一中校友’转变为‘一群好友’了 。”

  8年前,球队结束了“漂泊” 的日子 ,在距昆明市中心约15公里 的茨坝街道拥有了固定球场,但球场地势较高 ,一到下雨天 ,天然草坪就暴露缺陷 ,上场的人都一腿泥 ,且日常维护费用也比较高昂 ,众人一商量,又自筹经费翻修了球场 ,“多的凑一两万元,少的凑千百元 。”用国家级裁判、足球解说员陈晓昆的话说 ,“为了有个地方,能把大家和足球拴在一起 。”

  “拴在一起”意味着要先跨越队员间年龄的代沟 ,再携手蹚过时间的河流 ,至少在这片小小 的球场上,“孤独感”对每个年龄段的人都 是一个陌生 的词 。

  无论场上场下,81岁的陈晓昆都十分自在,“训练后 ,大家分两桌做饭,我们老年人牙口不好 ,伙食既得讲求营养又要讲究火候。”他以牛肉举例 ,“一份做红烧,味道浓一点,给年轻人吃 ,一份做清汤,炖烂了 ,适合老队员。”而四五十岁还没退休 的队员,通常忙不急吃饭,为了训练调的班,还得尽快补上 。

  做过心脏搭桥手术 的李崇智则因身体原因被“禁赛” ,但训练时间一到,他就会出现在场边指导技战术,在这里 ,几十年从业经验凝结的218条“信条”依然鲜活,不会再囿于箱底 的笔记本里,在足球 的语境里 ,“当年训练,两毛钱买一包辣椒就饭吃”的古早经历 ,也有了更多懂得珍惜 的听众。

  为了安全比赛,队内最早要求给70岁以上 的队员佩戴绿色袖标 ,起到提示作用 ,但彼此熟悉后,“提示”就种在了心里 ,“我们球队有两条不成文 的规定,一 是不能抢老年人 的球,只能封堵传球路线 ,二是不能和老年人有肢体冲撞,另外我会尽量把射门机会给他们 。”40多岁 的何庆伟 是队里名副其实 的年轻人,原本偶尔陪父亲来这儿踢球,在父亲离世后 ,他便正式成了球队一员 ,“前辈们脚下技术都非常过硬,基本功和对球的处理方式 ,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 。最重要 的 是,他们发自内心 的足球情结,感觉每周训练都在圆梦。”

  为了“圆梦” ,陈晓昆有过一次教训 。“比赛中,一个来球位置太好了 ,我没忍住就跳起来甩了一个头球 。”他没料到,以前当运动员 的习惯动作,结果造成了脑部出现淤血 ,从此以后 ,他遇到年纪大的队员就叮嘱 :“高球来了,用肩、用胸 ,一定不要拿头顶球,得忍住 。”毕竟 ,伤病 的滋味,他永远记得 ,“年轻时就因为双膝内侧半月板破裂 ,我才退队 。”如今 ,还能坚持在绿茵场上 ,他很珍惜,“比分和输赢已经不重要 ,能过球瘾 ,还能适当锻炼身体 ,这就 是真正的快乐足球。”

  “我们需要 的就是这样顽强生长 的草根足球。”何庆伟认同这套足球哲学,“七八十岁,还能每周聚在一起,换换衣服,为自己一辈子的爱好上场,他们站在那儿就已经 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心头一紧时,何庆伟会经常问自己,“今后到了他们的岁数, 是不是还能坚持 ?”但看着眼前这些苍颜白发 的足球“少年”,似乎又找不到给出否定答案 的理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百姓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