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彩票开户 - 互动百科
百姓彩票app2023-01-31 16:05

百姓彩票开户

“磨”掉650件“钉子案” 的“老黄牛”******

  法官鲍卫忠被推进急救室抢救 ,可找他的电话还在响个不停。

  在佤乡沧源,许多群众碰到事情 ,就会去找鲍法官,可这次,他们再也等不到一直奔波在执法为民路上 的鲍法官了 。

  2021年10月21日 ,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鲍卫忠突发脑出血,倒在办公桌旁。10月23日 ,因医治无效,年仅45岁 的他离开了自己无比热爱的司法事业。

  一年来 ,佤乡群众仍不愿相信这位为人民燃尽光热 的好法官离开了,更愿说他太累了,要好好歇歇了。这位佤族汉子已用他全部的身心融入沧源 的山山水水里 ,他 是佤山之子。

  群众心里的正义卫士、维护公平正义 的急先锋 、一心为民的“老黄牛”、职业本色的“诠释者” 、执行征途 的一颗星……扎根边疆基层法院工作24年来 ,鲍卫忠奋斗在执法办案 、服务群众最前沿,书写了不平凡 的一生。

  倾力“磨”案子

  在抢救鲍卫忠的那两天,妻子周红常接到当事人 的电话,她耐心地跟当事人解释说鲍卫忠不方便接电话。周红深知 ,案子是丈夫最关心 的事,不能敷衍当事人。

  但这一次 ,鲍卫忠没能醒过来 。

  一张桌子、两个文件柜……鲍卫忠生前 的办公室略显空旷。矮柜上摞放着二三十个笔记本,随便打开一本 ,里面记录最多 的是各种跟执行案件有关的信息。同事说 ,群众和当事人 的事他时刻放在心上 。

  密密麻麻贴着报事贴 的文件柜十分引人注意 :姓名 、身份证号码 、申请执行人、金额 、被执行人 ,甚至还有一些只有鲍卫忠自己才能看懂 的标记。同事们说 ,这是老鲍的独门密码 ,打开的 是通往群众的门。

  沧源县地处边疆,是以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出生于1976年 的鲍卫忠是土生土长 的佤族干部。1997年,沧源县法院增编补员 ,在单甲乡农经站工作三年 的鲍卫忠调入法院工作 ,圆了他当人民法官的梦想。

  当时 ,仅有高中学历 的鲍卫忠 ,深感能力不足 ,通过刻苦学习,他相继取得大专、本科文凭 。2015年 ,工作突出 的鲍卫忠担任执行局局长 ,开启了忙碌和艰辛 的工作时段。

  “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打响 。在经济欠发达 的边疆民族地区 ,这无疑是场硬仗 。“执行成本高,执结率低,辛苦不说,很多案件即便标的额很小也执行不了,内地法院较实用 的查封、扣押、冻结资金等措施在这边也不太起作用 。”时任沧源县人民法院院长 的郭兰娟说。

  对许多执行法官 、干警来说 ,吃苦受累不算什么,让他们难过的是不被理解,遭人白眼。书记员陈美红说,每天都有阅不完 的卷宗 ,办不完的案子和接待不完的当事人 ,鲍局领着大家起早贪黑 ,没半句怨言 。

  面对执行难题,鲍卫忠的办法就 是“磨案子”。为一个标 的5000元的合同纠纷案件 ,鲍卫忠先后6次赴现场办理 ,累计奔赴400多公里。吃过闭门羹 ,甚至还要对付挥舞 的棍棒……他有足够 的耐心和担当 。“再小的案子,如果无法执行 ,法律文书就会变成无法兑现 的‘法律白条’ ,会对群众权益、法律权威造成极大伤害。”这是鲍卫忠对执行工作的理解 。

  干执行工作,鲍卫忠还有自己的一套“规矩”:首次去被执行人家里 ,只要距离不远 ,鲍卫忠都不穿制服 、不开警车。“为何不亮明身份 ?”年轻干警不理解。他说:“农村老百姓看到警车会议论,对被执行人影响不太好,产生抵触情绪。”

  山路难行,暴雨骤至 。一次 ,鲍卫忠叫上同事一大早驱车去班洪乡 ,执行一起故意伤害赔偿案件 。

  右后轮爆胎、“饱经摧残”的千斤顶断掉、联系村委会送千斤顶 、换轮胎……到班莫村嘎洪本族村小组时已下午2点多。“顾不上吃饭,就去执行人家里。可没想到他那么贫困 。”陈美红说,因刚刑满释放,被执行人借住亲戚家,不可能还出十多万元的赔偿款 ,而申请执行人又因伤残急需钱治病。

  眉头紧皱 的鲍卫忠想了很久 ,缓缓拿起电话,告诉申请执行人这里的情况 。随后,就跟同事商量为他申请执行救助 。在村小组做了关于被执行人贫困的调查笔录,又前往村委会开相关证明 。等他们回到法院,已 是晚上7点多。陈美红说 ,他执行案件时就 是没日没夜的,一心为双方考虑 。

  这 是法律规定;不履行判决以后会影响孩子;没有一万 ,那咱们就五百、一千地还;就为这么点钱 ,我不想下次来把你带走……看 是笨办法 ,磨工夫,但正 是鲍卫忠换位思考的角度,为人着想 的方式 ,维护了法律尊严 ,感化了当事人。

  鲍卫忠带着大伙“磨”掉650件积累多年 的“钉子案”。他担任执行局局长后 ,局里办理 的854件执行案件,没发生过“人情案 、关系案 、金钱案” 。

  用心解难题

“给当事人垫付执行款了?”妻子一再追问还房贷 的钱去向,鲍卫忠不得以道出实情。被执行人扎某因母亲生病花了不少钱 ,在外打工的工资还未到手,申请执行人曾某又急需这笔钱,鲍卫忠就自掏腰包垫付8000多元。

  陈美红电话回访时,扎某才知道半年前的这笔钱 是鲍卫忠垫付 的。此时,鲍卫忠已去世多日。

  敦实的身材 、黝黑 的脸庞、淳朴 的笑容 ,这 是鲍卫忠给人的印象 。对执行案件双方,鲍卫忠的手机号从来都 是公开的 ,遇到不通情达理的申请人 ,鲍卫忠就拿出百倍的耐心和爱心 。大家说,鲍卫忠用心办案子,替人垫付款项一点都不奇怪 。

  一起标的额10万余元 的合同纠纷案中 ,被执行人刀某因生活困难无法清偿 ,案件只能中止执行 。鲍卫忠把该案列进日程 ,时不时去刀某家中问问情况。当了解到刀某在发展林下养殖产业时 ,他和同事又敲开了刀某家门 。

  看到刀某正为鸡 的销路犯愁 ,鲍卫忠便掏钱买鸡。回程路上 ,路过饭店就推销手上拎着的土鸡。同事还听见鲍卫忠不停地打电话:“我这里有朋友养着一批鸡 ,正宗土鸡 ,你过来看看 ?”“正宗土鸡 ,散养的。有需要的找我 !”眼看饭店推销不理想 ,鲍卫忠又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

  不到半个月,刀某卖掉30多只土鸡 。慢慢地 ,来买鸡 的人多了 ,最多 的一天卖掉50只。往后几个月 ,因有了卖土鸡的钱,刀某每月按时把执行款送过来,直到履行完毕 。

  执行被称作是案件完结的最后一公里。一头是申请执行人 ,一头 是被执行人,就像是天平的两端,拿捏不准就容易失衡。鲍卫忠尽心竭力将司法温暖触及每一位当事人 。

  被执行人陈某因工程材料款没还清,被起诉到法院 ,执行期限临近迟迟未收到案款 ,电话又打不通 ,鲍卫忠便到陈某家了解情况 。刚进村 ,碰到陈某 ,便一路小跑跟过去 。陈某以“今天是老人祭日 ,按习俗钱财不能外送”为理由 ,让鲍卫忠明天再来,他一口答应 。同事不理解,认为这是借口。鲍卫忠说 ,在严格执法 的同时,也要尊重当地 的民俗习惯 。第二天 ,陈某如数结清案款 。

  执行工作要干脆利落 ,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也不能含糊。为避免产生新矛盾 ,办理执行时 ,鲍卫忠先用佤语跟群众唠家常 ,拉近距离。工作中 ,他很少采取强制措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 ,许多被执行人主动交来执行款 。

  在一起农民工工伤赔偿案中 ,申请人不分白天黑夜地给鲍卫忠打电话 。看要求无法实现,就发微信辱骂鲍卫忠没本事、怂、笨。案件双方在法院办公室调解时,申请人骂人 的声音在整层楼回响……面对这些 ,鲍卫忠没有发火 ,好言相劝 ,讲解法规 。了解到被执行人拿不出钱 是因“连环债”,他找到债务源头反复协调,最终将款项执行到位。

  “你好 ,这里 是沧源法院……”书记员陈美红话音未落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难听的辱骂,陈美红眼泪瞬间滴落 。一次,前来办公室交代工作的鲍卫忠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幕,询问情况后说 :“以后让他直接打电话给我。”安慰完陈美红,他转身拨通当事人 的电话 ,耐心地告知对方进度。

  遭遇谩骂对鲍卫忠来说 ,已 是“小菜一碟”:他曾在办公室被40多名申请人围在中间,仍泰然处之;被案件双方当事人左右推搡,他实在忍不住了,也只 是走出办公室冷静一下 ;当双方当事人发生冲突时 ,他总是第一时间上前把人分开 ,然后把他们请到不同 的办公室倒茶 、“降温”。

  “只要用心用情 ,就没有打不开的心结。”鲍卫忠生前常跟同事这样说。在当地佤族传说里 ,有位叫三木罗 的英雄,把大事小情断得公正 。后来 ,佤族人称他为“江三木罗” ,意为“公平公正 的三木罗” 。大家说,鲍卫忠就是现实生活里 的“江三木罗” 。

  为民“老黄牛”

鲍卫忠1994年来到单甲乡农经站工作 ,站上仅有站长肖云政和他两人。

  老百姓犁了多少地、插秧多少亩、牲畜存栏多少……农业经济员鲍卫忠要收集 的材料很细 ,为获取数据,需要逐一跑村 ,有 的村还得跑上好几趟 。因成绩优异 ,他被评为“先进个人”。

  1997年,在参加农业普查工作时 。鲍卫忠没日没夜地跑村寨 、算数据。他认为,数据如不能真实地统计,就不能反映农民的真实情况 ,好政策就下不来,最终损失 的还是父老乡亲。

  单甲乡位置偏僻 ,从县城到乡里要先坐一段班车 ,然后再走上一段乡路,运气好 的话能搭上拖拉机顺风车 。由于农作物种植在坝区和山区 ,其成熟时期不一样 。一个寨子会出现农户散居在山上和坝子里的情况 ,意味着一个村要在不同时段跑上好几次才能完成统计。肖云政说,最远的村要走6个小时才到 。

  那时,农村经济落后。米面油都很短缺 ,最常见的 是“小米辣拌饭”。每次进村入户 ,工作忙完,村民会热情地留鲍卫忠吃饭 。为不给乡亲们添麻烦,他都会自带饭菜 ,和大伙一起吃 。有时 ,鲍卫忠和工作队员凑钱买下农户 的谷子 、鸡蛋 、蔬菜 ,帮农户解决难题。

  做群众工作不容易,有时候,难免遇到老百姓不理解 、甚至抗拒的情况 ,鲍卫忠从不急躁 。“一遍不行就多去几遍 ,用佤语跟他们拉家常 ,老百姓最终都会理解。”

  2003年 ,临沧市委决定从基层选拔100名年轻干部 ,下派到100个自然村进行为期两年 的挂职锻炼。27岁 的鲍卫忠名列其中,到糯良乡任副乡长 ,同时驻点坝尾村,担任村委会副主任 。

  挂职期间,旧房改造 是鲍卫忠遇到的首个难题 。当时,村民住 的多 是茅草房和油毛毡房,火灾等安全隐患大 ,遇到暴雨等天气还要修缮 。改造旧房本是好事,但推进并不容易 。按当地风俗 ,拆房子需按年份算日子,日子不对不能拆 ,家中有婚事不能拆,一些群众不配合拆房重建 。

  鲍卫忠和村干部多次开会讨论,决定党员干部带头 。时任坝尾村一组会计的陈光伟回忆,为支持村组 的旧房改造工作 ,和兄弟率先拆除自家房子 ,盖起了具有佤族特色 的砖房 。

  眼见为实 !村民们有了改变 。3年时间里,涉及200多户900多人的旧房改造工作全部完成 。新问题又随之而来 :盖新房需要运输材料 ,但没有路,他便跑县城协调运来水泥 ;几户人家面临拆迁,涉及村民不同意,还对村干部破口大骂,鲍卫忠多次上门 ,被人骂也不生气 ,总是面带微笑好言相劝,一次不行就两次,早上去不成,就晚上去……如今,坝尾村村组 的硬板路就 是当时修建的 。

  在大家心目中 ,鲍卫忠办事认真,总 是尽自己全部 的努力 ,做好每一件事 。

  忙碌 的“尼茸”

  “什么时候回家”“要去哪里”……这是周红打电话问得最多的问题。

  “在路上”“孩子能不能你先去接”……这 是鲍卫忠回答最多的话 。

  “不在办公室,就是去办案。”同事的记忆中,鲍卫忠总是在忙 。

  繁重 的工作,让他 的身体吃不消了 。因抵抗力低 ,他 的手指得了皮肤病 ,一直没时间去看 。他曾对同事说,自己时常睡不着,梦到在执行案件,有些时候梦境和现实都分不清了 。同事关心地询问他身体的时候,他总是憨厚一笑 :“没事!”

  平时,周红习惯喊丈夫 的佤名“尼茸” 。两人于1996年在单甲乡相识 ,当时,鲍卫忠在农经站工作 ,周红在当地的一所学校当老师。在周红印象里,尼茸工作总是很忙,以至于领结婚证当天 ,他还 是迟到了 :碰面时,民政局工作人员已经下班。

  这样的忙碌一直延续到两人婚后。“尤其是尼茸干执行工作 的那段时间 ,常加班到凌晨 ,出差一走就一周。”周红说 。

  2016年 ,小儿子生病。见丈夫忙不过来 ,周红在接下来 的一年时间里,领着儿子辗转沧源 、临沧和昆明 的各大医院。直到2017年儿子在昆明做手术 的前一晚,鲍卫忠才匆匆赶过来,坐在床头给儿子唱歌、讲故事。刚把儿子哄睡,他的呼噜声也跟着响起来。那一刻 ,看着丈夫疲惫 的模样 ,周红把委屈和心酸都咽了下去。

  去年国庆假期,夫妻俩本想带着小儿子去昆明检查 ,但鲍卫忠连续7天都在加班。“其实带孩子去是借口 ,主要 是想让他好好检查一下身体 ,他血压高、缺钾……”周红说 。

  鲍卫忠还 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会弹吉他,爱唱歌 ,参加过县里 的唱歌比赛 ,爱打篮球,以队长身份每年参加全县职工篮球比赛 。他喜欢约着朋友到家里聚餐 ,法官彭加广回忆说 ,自己2004年从曲靖考入沧源法院后 ,只要不回家过中秋节 、国庆节 ,基本都在鲍卫忠家里过节,平时也经常到他家蹭饭。

  2001年,鲍卫忠的父亲因脑溢血发作 ,生活不能自理。鲍卫忠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同事白希平回忆说 ,自己和他家是邻居 ,中午时分,经常能看到鲍卫忠扶着老人出来晒太阳 ,拿毛巾耐心地给老人擦口水 。去他家时 ,也常常看到他给老人擦身体、按摩、洗脚 ,非常有耐心 。老人去世后 ,他随身携带着老人的照片 ,一直放在钱夹里。

  同事曾在幼儿园门口,见到鲍卫忠家的双胞胎踮着脚在校门口张望,说已约好由爸爸来接 。好一会儿,鲍卫忠才穿着一身半湿 的制服小跑过来,鞋和裤腿上全 是泥,手上还提着文件袋。“今天爸爸下乡遇到路断了,回来晚了。”他一边解释 ,一边满脸歉意地从手提袋里掏出两个竹蜻蜓。

  “我们全家人到现在还没有一起去旅游过 。”平时丈夫忙,周红担起了大家庭 的事务。

  这些年 ,鲍卫忠缺席了太多家庭的团聚、孩子们 的成长 ,而唯一没有缺席 的 , 是他胸前法徽 ,所赋予的沉甸甸 的使命 。即便 是发病当天 ,鲍卫忠还惦记着一桩案子,催促执行干警尽快落实司法救助 的发放。

  同事金欣欣说,这个案子起因是申请人父亲 的死亡赔偿金被卫某占用 ,用来偿还外债 。申请人随即将卫某起诉到法院。执行阶段,由于被执行人年已七旬 ,无劳动能力,案款迟迟没有执行到位,且申请人在父亲去世后 ,没有经济来源。“结案不 是最终目 的 ,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事人的愁事和难事才是根本。”这 是鲍卫忠秉持的理念。

  经鲍卫忠多次奔走 ,司法救助申请成功。如今,在外读书的申请人已委托他人代领了救助金,鲍卫忠挂念的这项工作得以完成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长山 、严勇、王研)

东西问·中外对话 | 中国电影如何拉近东西方距离 ?******

  中新社北京11月6日电 题:中国电影如何拉近东西方距离?

  作者 马海燕 门睿

  从41年前首部电影《原野》惊艳亮相威尼斯,到中国电影成为各大电影节 的“常客”,从功夫片一枝独秀到各种类型影片频频走出去,中国电影已成为外国观众了解中国 的窗口。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反映当下 、让世界通过电影了解中国 ?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 、著名导演李少红与上海大学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总监 、著名电影制片人马可·穆勒展开对话 。

视频 :【东西问·中外对话】中国电影如何拉近东西方距离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曾执导过《红粉》《四十不惑》《橘子红了》《大明宫词》等多部女性题材作品的李少红认为,应该鼓励包括女性题材在内 的现实题材电影交流。

  曾担任过多个国际电影节主席 ,把张艺谋、陈凯歌 、田壮壮 、贾樟柯等中国导演推向国际舞台 的马可·穆勒认为 ,丰富多样的中国电影可以让国外观众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电影“走出去”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

  中新社记者:1981年马可·穆勒先生担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顾问时,将中国影片《原野》带到威尼斯,碰巧《原野》也是中国新闻社出品 的 。当时是怎样一个契机让您将《原野》这部影片从中国带向欧洲 ?

  马可·穆勒 :1981年年初 ,有几位国内朋友告诉我 ,一家新公司南海影业正在做一部电影《原野》。我非常喜欢曹禺 的话剧 ,也看了《原野》,发现这 是个女导演 的处女作 ,我就问可不可以跟该片导演凌子认识一下 。凌子后来又介绍了更多 的女导演给我认识 ,我那个时候觉得中国终于有了非常强、非常活泼的一批新 的女导演。

电影《原野》海报,来源:网络电影《原野》海报 ,来源 :网络

  中新社记者: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有什么特殊意义 ?

  李少红:这个过程让我们打开了眼界和世界观,同时也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1992年 的《四十不惑》 是我们这一代现代题材的第一部去欧洲电影节 的影片 ,能获奖 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中国人 的生活对西方来讲非常陌生 ,尤其是现实生活。我能从记者 的提问中感受到他们想通过影片来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状态,所以我觉得现实题材的影片能够出去 是非常重要 的。

  马可·穆勒:那个时候这些电影都 是新生代导演的第一部或者第二部。它们真 的是丰富多样,他们所探索 的方向不是一致 的。我那个时候就特别想通过这些电影让国外的观众,特别 是欧洲的观众多了解中国文化 的丰富性 。

  中新社记者 :如何看待国际获奖和国内获奖之间的关系 ?

  马可·穆勒 :上世纪90年代应该是中国电影的热门时代 ,几乎每个大电影节都会有一部中国主竞赛影片,国外 的发行也会考虑多买几部中国影片 。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国外会有热门的中国电影 ?因为那个时候好多电影都是有商业价值 的艺术片 ,或者有高艺术品质的商业片。我真 的非常敬佩那些导演所作的贡献,让更多的人马上就可以看懂 ,可以理解。

  李少红 :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获奖 ,对我们的艺术创作都 是肯定和鼓励。国际上获奖 是从中国发展的故事和东方文化 的角度去欣赏这种艺术价值,这 是一个相当高的肯定 。国内的鼓励则更直接,因为我们的创作反映的是中国的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 ,这种肯定更重要。

  女性创作丰富了世界

  中新社记者:如何看待女性导演、女性题材创作对整个电影产业的贡献?

  李少红:我觉得女性视角和女性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这个世界。作为女性导演 ,我们很自觉地在做这种观察和表达。《红粉》1995年在柏林电影节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之后我自觉地在影片创作中采用女性视角,无论 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这也形成了我自己的创作特色 。

  马可·穆勒 :每几年 ,中国电影中就会出现一两部女性题材影片 ,真实地为中国女性发声。如从凌子到黄蜀芹、李少红等第四代、第五代有代表性的女导演,以及最新一代的李玉导演作品 ,都让外国观众深入了解中国女性 的世界观 ,以及她们对社会 的观察和探讨。

  中新社记者:在女性题材电影中,欧美影片与中国影片有什么异同 ?

  马可·穆勒 :我认为二者差异不大 ,但中国女性题材电影 ,不仅是女导演拍,也有男导演拍 。例如张艺谋导演作品《秋菊打官司》就塑造了一个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奋斗 的女性角色 ,这部电影获得了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曾获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圣马可奖的田壮壮导演作品《小城之春》 ,也是由男导演拍摄 的中国女性题材电影。中国香港导演杜琪峰 ,大家都觉得他擅长执导动作片、侦探片,但 是他每拍三四部影片 ,也会考虑拍一部女性题材影片。

  中新社记者:当今的女性观众与30年前有什么不同 ?如何看待女性意识的觉醒 ?

  马可·穆勒:在中国电影市场(作品)多样化之下,现在中国女性观众可以看到多种类 的电影 。以前,特别是西方和日本的女导演拍摄 的电影受众是三四十岁 的女性。现在 的导演无论男女,他们电影 的目标受众更年轻 ,观众也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电影。近年来中国电影 的成就之一 ,就是女导演也开始拍类型片 。

  李少红 :从个人经历看,我的女性意识 的形成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 的过程。以前我们有句口号“妇女能顶半边天”, 是说妇女也有平等工作 的机会和权利 ,同时也降低了性别差异意识 。改革开放后 ,女性更加关注和思考自己 的存在价值 ,争取在社会上 的独立性。现在我和很多年轻女导演交流 的时候发现 ,她们都非常自信地知道自己 的优势在哪,知道在自己想创作 的题材中,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应该坚持什么。

  中新社记者 :《世间有她》这部电影如何表现当今女性 的生存状态?

  李少红:这部影片三位导演都是女性 ,我们从女性的角度出发 ,以女性 的视角观察生活,观察女性在困难中如何面对情感和家庭问题。另外 ,从不同地域表现来说,张艾嘉导演在中国香港,反映了与内地不同 的情况 ,陈冲导演反映的是一对分离在两地的情侣的情感。影片多元表现了最普通 的妇女在家庭中承担 的责任 。

  马可·穆勒 :《世间有她》特别展现了在困难时期家庭中出现的很多矛盾。三位女导演很清楚如何真实展现这些问题和主人公解决问题的方法 。包括《世间有她》在内 的许多中国电影都具有跨越语言 、文化障碍 的突破力 ,能够引起国外观众对中国女导演作品、中国女性题材影片的重视。

  以电影促进中外对话任重道远

  中新社记者:在促进以电影为媒介 的中外对话中,电影人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

  马可·穆勒 :我认为需要考虑中国电影在国外可能会遇到的文化差异。这方面可以通过对中国文化 的翻译 、释义帮助国外观众理解中国电影 ,进而引起他们的共情。

  李少红 :东西方文化确实存在差异,需要更多宣传和推广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从创作上,可以多关注包括女性题材在内 的现实题材电影交流 。性别 的表达是世界 的语言,不存在障碍,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个体,无论男人女人 ,都能感同身受 ,这样的作品应该多一点 。我们在电影节或电影展映上看到这方面题材 的影片 ,也会非常感兴趣,虽然讲述 的 是其他国家 的人遇到问题是怎样应对 的,但其实和我们没有什么差别 。(完)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百姓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