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彩票客户端下载_百姓彩票下载
百姓彩票客户端2023-01-31 16:05

百姓彩票客户端下载

湖南湘潭:绿能 、绿建 、绿楼构筑“双碳”城市******

  【环保时空】

  湖南省湘潭市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老工业基地 ,过去因为重工业集中、高能耗产业密集 ,曾给人留下灰蒙蒙 的印象 。记者近期走访发现,湘潭市用浅层地热、工业余热等绿色能源作为空调用能,用“积木楼宇”等绿色建筑打造高层住宅 ,助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12月上旬,寒潮挟着冷雨来袭,湘潭市户外十分湿冷。但走进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 的湘潭市“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市民之家”,里面温度适宜 ,来办事 的市民觉得很舒适。

  “我们的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用附近湖湘公园 的湖水作为冷热源 ,冬季从湖水中‘提’出热能,夏季将热能从室内抽出来‘排’进湖水 ,能很好满足‘市民之家’的空调用能需求 。”“市民之家”空调项目负责人林宣军说,这套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相比传统中央空调,每年节约标准煤15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30吨 ,同步水处理还改善了公园湖泊水环境。

  在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石化能源矿藏匮乏 的湘潭,湘江和城市湖泊浅层地热资源 、电厂废弃余热、太阳能和光伏等新能源正被日益广泛运用。湘潭市住建局节能科技科科长黄文桂介绍,随着一批企业新项目的推进,湘潭市正在节能减排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

  用活、用好绿色能源的同时 ,湘潭市 的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多 。黄文桂说 ,湘潭市目前有808.3万平方米新楼宇通过工厂流水线装配式生产、工地上“搭积木”式建造。在湘潭市高新区“建工·司南”项目工地,湖南省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志勇介绍 ,“工厂造 、现场装” 的这个项目不仅质量安全可靠,还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建筑能耗和物料 、减轻扬尘和噪音等污染。

  湘潭市住建局局长潘永其介绍,湘潭市将绿色建筑发展指标列为土地出让的必要条件 ,提出市中心城区装配式建筑占比不少于50%、市县不少于35%。对于老旧小区,湘潭市大力推动节能改造,两年多来已改造老旧小区450个 ,涉及房屋2910栋 。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是大势所趋 ,湘潭将抓住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这个重要契机,争取在‘双碳城市’‘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有更大作为。”潘永其说 。(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 陈泽国)

东西问|尹仑: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

  中新社昆明12月14日电 题: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专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尹仑

  作者 陈静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 ,往往也 是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 。中国 是世界12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文化多样性亦非常丰富 ,56个民族创造了众多保护和利用生物物种资源 的传统知识 。这些传统知识不仅有巨大 的商业与经济价值,还对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举行之际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土著与传统知识专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尹仑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探讨中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以及“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 的传统知识”等议题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什么 是传统知识?中国民族传统知识中蕴藏了哪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

  尹仑: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传统知识 是指在长期 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适应地方文化和环境的知识、创新和实践 。它属于集体 ,可以通过书面形式代代相传,也可以通过歌曲、传说 、谚语、信仰 、习惯法和土著语言表达 。

  在中国生态环境部2014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 、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中 ,传统知识被划分为五个类别 ,分别为: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 的相关知识、传统医药相关知识 、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 、与生物多样性相关 的传统文化 、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例如,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当地藏族民众形成了以神山卡瓦格博(云南最高峰)为核心的传统信仰体系,这一神山信仰体系包括周边的300多座神山。村民相信神山上包括动植物在内 的一切都属于神山,是不可侵犯的 ,如果擅自猎取或采伐,将惹怒神山 ,用暴雨和泥石流对村庄进行报复 。在此基础上,当地藏族民众形成了禁止在神山砍伐树木 ,盗挖药材 ,污染泉水、河流和湖泊等相关传统习惯法。这些传统习惯法在客观上保护了神山及周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资源 ,形成了事实上的自然保护区 。

游客在观景台欣赏梅里雪山美景。李嘉娴 摄

  再以传统选育和利用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为例。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的基诺族,从事以陆稻种植为主 的轮作农业。当前 ,基诺族的轮作农业中保存着陆稻品种96种,根据其成熟时间和特点,划分为早熟品种16种 、中熟品种35种 、晚熟品种20种 、糯稻品种25种,并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 的土地上,按照不同年份种植不同品种,以追求粮食产量最大化。通过长期积累的认知经验和知识 ,保护和促进了基诺山陆稻品种的多样性 ,并进一步孕育了当地以陆稻种质资源为代表 的农作物遗传多样性 。

  可以说,中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生物遗传资源 的多样性,使这些地区成为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的“基因库”。这一“基因库”富有生命力 ,处于动态 的变化和发展中。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人员在安装红外相机,用于监测拍摄野生动物。该保护区 是最大 的生物物种基因库。陈骥旻 摄

  中新社记者: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传统知识起到何种作用?

  尹仑:传统知识在自然保护中 的价值与作用 ,受到了COP15的重视。《昆明宣言》的17条承诺提到 :“加强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采取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和空间规划工具……认识到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的权利并确保他们充分有效参与 。”

  中国各民族生活在复杂多样 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 ,包括森林 、沙漠 、高原、冰原、旱地、海滨等 ,世世代代积累形成了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并随着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 的变迁不断发展和创新。

  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什么作用?以传统知识中 的生态习惯法为例 ,不仅有通常理解的、直接对动植物进行保护的传统信仰和行为准则 ,也有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进行分类、储藏 、有效利用 、综合管理、惠益分享和促进发展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实践 。

  因此 ,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而言 ,传统生态习惯法不只 是单一的保护准则,更是一个综合治理体系 。例如地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澜沧江大峡谷的佳碧村,存在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群体性组织“姐妹会”。“姐妹会”制定了封山育林的村规民约 ,禁止砍伐树木和破坏森林植被 ,确定了封山育林 的森林 、树种、海拔和山坡位置,有利于高海拔地区树木和整个森林的生长 。同时 ,“姐妹会”开展植树造林,最大程度恢复树种多样性,维护了整个森林生态系统 的稳定。

  综上所述 ,中国各民族有着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自然环境 的传统知识,并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 ,形成了与生物遗传多样性相关 的生态习惯法 ,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 ,并进一步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刘冉阳 摄

  中新社记者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已经召开 ,您对未来如何更好发挥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 的作用有何建议?

  尹仑 :正在举行 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该框架中的2030行动计划具体目标13提到:“确保通过相互商定 的条件和事先知情同意等方式,公平 、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 。”因此 ,我们应该思索“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传统知识”这一主题,在相关国家法律和国际公约中承认并纳入生态习惯法的有益部分,从而实现传统知识及其生态习惯法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 的主流化。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余瑞冬 摄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 ,相关行动计划和地方性法规都提及了传统知识 。2010年9月发布 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指出 ,要开展试点示范 ,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相关传统知识 ,探索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 ,协调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 、开发和利用的利益关系。同时 ,调查少数民族地区与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 、创新和实践,建立数据库,开展惠益共享的研究与示范 。

  2018年9月,云南省率先制定和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这一条例虽然提到了传统知识 ,但只是个别条款 的原则规定,缺少可执行 的细则及措施。

  当前 ,印度 、巴西 、南非 、马来西亚等国已制定生物物种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法律和制度,逐步开始承认和接受原住民 、世居民族、土著民族和地方社区等传统民族社会 的生态习惯法和制度,并将其融入现代环境法律体系。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进一步探索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保护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特殊路径和专门制度 。例如,中国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传统生态文化丰富 的云南,基于相关传统知识,形成生物多样性治理 的地方机制,并将其进一步纳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中 ,弥补其不足 。传统知识介入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法治建设,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就有法可依,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生物物种资源流失 。(完)

  受访者简介:

  尹仑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土著与传统知识专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云南中心研究员,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研究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气候人类学、民族生态学 、灾害风险综合治理 、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等问题研究。出版以《气候人类学》为代表 的专著4部,在CSSCI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 ,累计公开发表学术成果300余万字 。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百姓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