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彩票app下载|企业百科
百姓彩票漏洞2023-01-31 16:05

马哈福兹:阿拉伯文坛巨擘******

  作者 :黄培昭

  2022年12月11日是埃及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诞辰111周年纪念日 ,埃及举行各种活动缅怀这位文坛巨擘。刚出版发行修订本马哈福兹全集 的开罗迪万书店窗明几净,马哈福兹 的巨幅照片被绘制在书店醒目 的玻璃窗上,书店门口显眼 的位置摆放着新鲜上市 、还散发着墨香 的数十卷马哈福兹全集;位于作家出生地 的马哈福兹博物馆也装饰一新 ,那里以增设展位、开辟特殊展览等方式 ,对一代文学大家表示纪念 。

马哈福兹 :阿拉伯文坛巨擘

马哈福兹博物馆内展出的作家获奖词 。黄培昭摄

  1.阿拉伯文学 的巅峰

  马哈福兹 是迄今为止在所有阿拉伯国家中唯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作家。虽然距离1988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去了34年 ,但他 的作品具有长久 的艺术魅力 ,至今依然在埃及和许多阿拉伯国家畅销 。马哈福兹因此享有“阿拉伯文坛巨擘”“阿拉伯小说旗手”“阿拉伯小说巨匠”甚至“阿拉伯文学之父”的美誉,代表了当代阿拉伯文学创作和艺术水准 的巅峰。他 的小说被评论界视为阿拉伯小说的“金字塔塔尖” 。

  “(马哈福兹)作为阿拉伯散文一代宗师的地位无可争议……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的艺术技巧,都达到了国际优秀标准 。这 是他融会贯通阿拉伯古典文学传统 、欧洲文学的灵感和个人艺术才能 的结果。”瑞典科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的颁奖辞这样写道。颁奖辞还赞扬马哈福兹“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显示了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 的阿拉伯语言艺术风格”。

  马哈福兹一生笔耕不辍 ,著作等身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通过口授坚持创作 。他究竟创作了多少作品 ?对此人们说法不一。笔者根据迪万书店刚出版 的马哈福兹全集所附 的列表,发现他共创作了55部作品,除了第一部《古代埃及》 是译自一位英语学者的学术著作外,其他都是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34部,中短篇小说集17部,散文4部(《古代埃及》也宽泛地被视为散文作品) 。

  马哈福兹 的代表作有史诗般 的家族小说“开罗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还有《平民史诗》《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和《尼罗河上 的絮语》等 。此外 ,他 的不少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搬上银屏 ,其中一些 是马哈福兹本人亲自操刀改编 的 。

  埃及纪录片制作人哈希姆·纳哈斯介绍说,马哈福兹 是埃及第一位为电影撰稿的作家,他参与了25部电影 的创作和40部电影的制作 。这些作品包括他直接写的电影剧本、与他人合作创作 的电影以及根据他的小说改编 的电影等。

  阿拉伯文学评论界认为 ,就文学成就而论,马哈福兹可与托尔斯泰 、塞万提斯、狄更斯、巴尔扎克和雨果等相提并论。西方学者对马哈福兹也 是赞誉有加 ,《伦敦书评》甚至说,马哈福兹“不单 是雨果和狄更斯 ,还 是高尔斯华绥 、托马斯·曼和左拉”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撰文指出,“马哈福兹不逊于任何一个你能说出名字 的欧洲文学大师” 。

  这些评论难免有夸张 的成分 ,但就马哈福兹创作内容 的思想性 、时代性,以及对人性 的关注、对民情 的体察、为民众发声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而言 ,确实与上述大作家多有一脉相承之处。难怪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马哈福兹 的颁奖辞中指出 :他 的作品“总体上 是对人生和人性 的烛照” 。

马哈福兹:阿拉伯文坛巨擘

埃及书店里的马哈福兹作品。黄培昭摄

  2.小胡同走出大作家

  1911年12月11日 ,马哈福兹出生在埃及开罗著名爱资哈尔清真寺附近 的杰马利亚老区一个中下阶层家庭,杰马利亚属于开罗侯赛因大片区 ,那里有着丰厚 的历史文化遗存,同时也 是一个相对贫困和杂乱 的地区。

  马哈福兹的父亲,名叫阿卜杜勒·阿齐兹 ,曾任政府部门 的低级工作人员,后辞职经商 。埃及《文学报》等媒体报道说,马哈福兹出生时母亲难产 ,幸亏得到当地有名产科医生马哈福兹 的帮助,他才得以降生人间 。阿齐兹便以这位产科医生 的名字为儿子取名,以示对医生 的感谢之情 。

  整个童年 ,马哈福兹就在这个简陋而充满着邻里温暖的社区度过 ,他后来小说的主要灵感也来自这个社区,他把那里发生 的故事提升到了人文主义文学 的高度 。马哈福兹就读的小学就叫“两宫之间小学” ,他后来的“开罗三部曲”中的一部就取名《两宫之间》(又译《宫间街》),可见童年生活对作家文学创作影响之大 。1924年 ,马哈福兹随家人一起,由侯赛因杰马利亚老区搬到阿巴西亚区居住,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1934年,马哈福兹从开罗大学 的前身——福阿德一世大学哲学系毕业 ,先是留校任教 ,后来分别在埃及宗教基金部、文化部、文学艺术部和社会最高理事会就职 。这期间 ,他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 是业余时间完成的,直到退休后应聘为《金字塔报》专栏作家,他才开始专注于正规的专业创作 。

  最初,马哈福兹涉猎历史题材,体现在他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的《命运 的嘲弄》《拉杜比斯》《底比斯之战》三部历史小说中。《命运的嘲弄》 的故事梗概是 ,法老一天得到神谕,说王位将被一个平民出身 的人获得,于是法老一路追杀一个刚出生 的婴儿。然而,命运之神却使婴儿巧妙躲过杀身之祸,并出落成英俊潇洒、智勇双全 的法老禁卫军官。他武艺过人 ,还在平定叛乱中屡立战功,赢得了法老女儿的爱情 ,最后成功继承王位。对法老来说,他 的遭遇,可谓命运的嘲弄。

  但马哈福兹的历史小说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也许对马哈福兹来说 ,历史小说只是试笔之作 ,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发轫之举 ,之所以创作历史小说 ,一 是他对令埃及人引以为豪 的古代法老文化感兴趣 ,二 是受了他翻译出版 的第一部著作《古代埃及》 的影响 ,决定写写自己想象中的古埃及社会 。

  第一阶段 的写作即历史小说 的写作未获满意结果,马哈福兹很快总结教训,开始把目光转向日常生活,转入以书写现实为主 的第二创作阶段。这一阶段也被评论家称为作者的中期创作阶段 ,时间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末 。

  他中期创作阶段的作品 ,以1945年发表 的长篇小说《新开罗》为“当头炮”,以“开罗三部曲”为代表作和高峰,这一阶段 是马哈福兹创作生涯中最辉煌 、成就最大 、最受评论家肯定 的时期 。《新开罗》 是马哈福兹创作发生转向 的标志。小说描述了三个年轻大学生不同的人生道路 ,虽然他们 的遭遇迥然不同 ,但无情的现实让他们身心疲惫 ,体味到金钱与权势 的罪恶。小说受到读者的喜爱和业内好评 。

  《新开罗》一炮打响后 ,马哈福兹沿着现实主义 的创作路径继续前行 ,在其后几年间连续发表了多部长篇小说,如《罕哈利利市场》《梅达格胡同》《始与末》《海市蜃楼》等。小说聚焦殖民统治下 的开罗中小资产阶级和下层贫民 的日常生活,表现出作者对普通民众深深 的同情 、对社会 的忧患意识和强烈 的责任感。

  罕哈利利市场 是开罗当地著名 的传统市场 ,作者以此取名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居住在此 的低级职员阿基夫的生活困境 。小说注重心理描写和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入木三分地挖掘了阿基夫内心 的矛盾和弱点 。通过马哈福兹的成功塑造,一个虽然善良憨厚、对欺诈和社会不公等现象疾恶如仇却又怯懦怕事 、无力反抗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

  埃及的一些评论家指出,幼年时 ,马哈福兹经历了埃及1919年革命 ,他意识到爱国主义的价值及其对群众心灵 的影响。这体现在他对社会正义及其与个人自由关系 的看法上 ,并集中反映在他于1917年至1944年所创作 的“开罗三部曲”里 。三部曲代表了马哈福兹 的文学最高成就 ,至今仍被视为阿拉伯文学长河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是当代阿拉伯文学难以逾越 的高峰 。

  “开罗三部曲”通过一家三代人 的命运起伏 ,生动描绘了20世纪上半叶埃及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演变 ,每一部侧重刻画一代人的生活 ,并以每一代人居住 的地区作为该卷的书名,颇似一幅恢宏壮阔的埃及风俗画卷 。浓墨重彩的笔触 ,史诗般的全景式写法 ,使“开罗三部曲”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 的经典之作 ,一经问世,即因其深刻 的意义和游刃有余 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受好评 ,并于1957年获得埃及国家文学奖,这也是后来马哈福兹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的重要代表作品 。

  3.新现实主义风格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去世, 是马哈福兹创作 的第三个阶段 ,即后期阶段 。这一时期以1959年作者在《金字塔报》上连载的新作《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为开端。进入60年代,马哈福兹的文学创作更显斑斓多彩,尤其在文体风格上变化多姿 ,在坚持现实主义、固守阿拉伯文学传统的同时 ,他也大量糅进西方现代派文学 的诸多艺术元素和手法,如象征 、隐喻 、意识流、荒诞派 、结构主义 、表现主义乃至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等 ,从而形成了自己 的新现实主义风格 。

  这一时期他 的主要代表性作品有《小偷与狗》《乞丐》《鹌鹑与秋天》《尼罗河上 的絮语》《米拉玛尔公寓》《伊本·法图玛游记》《镜子》《平民史诗》和《千夜之夜》(又译《天方夜谭续》)等。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和政治、社会风云 ,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忧患意识,艺术手法丰富多变 ,更臻纯熟 。

  1994年10月14日 ,马哈福兹83岁高龄时,在开罗尼罗河畔自己家附近 ,被极端分子穆罕默德·纳吉用刀刺中了脖子 ,虽然及时送医进行手术保住了性命,但出院回家后,他 的右臂神经受损 ,手几乎完全拿不住笔 ,每天只能写几分钟,文学产出从此锐减。

  2006年8月30日,因心肌梗死 ,马哈福兹以95岁高龄辞世 。翌日,埃及为他举行了两场隆重 的葬礼。上午 的 是民间葬礼,喜欢马哈福兹 的开罗市民在侯赛因清真寺对他进行悼念 。官方葬礼在午祷后举行,地点是纳赛尔城的拉什丹清真寺 。埃及时任总统穆巴拉克 、总理纳齐夫率领数百名文艺和宗教界人士出席,庄严地送别一代文坛泰斗 。

  在惊闻作家去世后,穆巴拉克发表声明 ,称赞马哈福兹 是“埃及思想和文化 的旗帜 ,天才 的小说家,闪光 的思想家,他以卓越的创作,将阿拉伯文化和文学带向了世界”。时任总理纳齐夫也说:“马哈福兹是当代阿拉伯文学 的脊柱 ,他的作品扎根现实 ,再现了埃及的社会变革史 。”

  阿拉伯文学评论界认为 ,马哈福兹取得 的巨大艺术成就, 是他对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结果 。阿拉伯传统文化培育了作家深厚 的文学底蕴,同时 ,马哈福兹也对西方名著广泛涉猎,多方汲取营养 ,两者的融合造就了一代经典文学大家 ,使马哈福兹获得了阿拉伯“文学旗手”和“小说巨匠”的地位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13版)

百姓彩票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

  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亟待研究 的重要课题。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首先要解决好中国故事“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 的广泛渗透 ,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我国在国际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转变 ,全面 、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国际传播格局及未来走向。

  国际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和广泛化

  从媒体讲故事到全民讲故事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电视 、广播 、期刊等主要传播媒介 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主要渠道 。由于时间、空间、资源 、成本、技术等多方面原因,传统媒体议题设置较为严肃 、传播方式比较单一、社会组织及群众 的参与度较低。而在新媒体蓬勃发展 的时代 ,国际传播处在一个更为“自由开放、多元平等、多向交互” 的网络空间 ,数字化媒体有效解决了传统媒体时空受限 、资源集中 、成本高昂等问题 。新媒体平台的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还改变了传统 的信息传受关系 ,人民群众不再只是信息接收者 ,还成为体量最大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 。总体而言,我国借助新媒体开拓国际传播新局面具有两大优势:一 是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基数远超其他国家,普及率也领先于全球水平,这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群众基础 ;二 是全球互联网普及率增速迅猛 ,网民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中国故事所辐射 的受众面将越来越广 。简言之 ,在新媒体时代 ,讲中国故事 的人和听中国故事 的人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将在国家形象建设和国际传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主体作用 。

  从中国讲中国故事到世界讲中国故事 。新媒体技术 的发展,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灌输 的模式,还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独家垄断 的局面——一方面 ,为我国政府和人民对外交流传播开拓新渠道;另一方面,也为世界各国政府及人民宣介中国创造新机会。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被高度碎片化、去中心化 、冗杂化 ,信息来源变得复杂多样 ,国际社会对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其他国家的政府机构、领导人、社会组织 ,以及明星、网络名人甚至 是普通群众通过网络平台发布 的关于中国 的言论,都可以为我所用 ,为塑造我国国际形象提供助益 。

  在某种程度上说 ,相比于中国讲述自己 的故事 ,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或许可以成为国际传播中出奇制胜的一招 。一方面,以国际社会 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可以促进中国文化输出方式从刚性向柔性输出转变;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消息流通渠道,扩大故事 的覆盖面 ,真正做到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认识 、了解中国 。以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例,英国广播公司、泛非通讯社、印度时报 、美国道琼斯通讯社 、巴基斯坦国际新闻社等世界各国主流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各个国家 、地区、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也通过网络平台向中国政府及人民表达祝贺,中国成功消除贫困 的消息迅速辐射至全球 ,成为热议度最高的话题之一。由此可见,新媒体背景下,在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上,让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既 是中国扩大对外传播效力的方法和策略 ,也是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的目标与结果 。

  国际传播内容趋于简明化和微观化

  为充分体现我国文化观 、价值观 、发展观 ,建立良好国际形象 ,传统媒体通常会选择宏观立意深刻 、最具国家代表性 的内容作为国际传播 的内容题材,例如以国家政治改良 、历史演变、社会进步 、文化发展、经济建设等为主题 的著作、影视剧、纪录片等。不可否认,这类知识产品不管 是在过去 、当下,还是未来,都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积极 的引导作用 ,但这类内容在新媒体传播生态中并不具备流量竞争优势 。

  受当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 的影响,网民接收信息的习惯逐渐趋向碎片化、浅表化和娱乐化,且追求效率,因此 ,内容充实且精简凝练、信息丰富且直观明了的形式在吸引流量方面占据明显优势。伴随全球掀起的短视频热潮,“微创作”已成为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主流形式,用户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上 的社交软件即可完成内容创作、上传及阅览 ,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

  相比以往官方严肃的对外宣传风格与内容题材 ,如今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丰富了内容创作的视角,生活化 、亲民化 的内容为广大网民所喜闻乐见 。以微观视角为切口 ,通过鲜活 的画面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日常 ,通过见微知著的方式让国际社会切实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社会 的进步 。

  以李子柒为例 ,她作为一位短视频内容创作者 ,凭借优质内容在国际上成功“出圈”,其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与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相当。然而 ,观其内容题材 ,并未直接宣扬中国文化 ,而是以中国传统美食等为主线 ,从小农户的视角围绕衣食住行做文章 ,描绘出一幅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图景 。国外网友纷纷表示 ,李子柒视频中呈现 的中国乡村风情和传统文化令人心驰神往 。正如央视新闻 的点评 ,李子柒没说一个夸中国好的字 ,但却讲好了中国故事 。优秀短视频作品足以担当起文化输出 的重要使命。

  国际传播方式趋于互动化和精准化

  从单向灌输式传播到多向互动式传播。信息的单向灌输 是指信息从发出端到接收端单向流通 ,且在传播过程中内容不会出现增加 、删减或变动,这 是报纸 、期刊 、电视 、广播等传统媒介最大的特点之一。新媒体传播则大不相同 ,信息在网络上流通时,网民可以通过转载 、评论、发送弹幕 、点赞等方式实现与信息发出者及其他信息接收者不限次数的实时交流,进而形成多向互动的传播模式 ,所有互动内容都会被平台记录并公开呈现给后续观看 的人 。这意味着,信息在流通过程中会因为多方的互动参与不断累积 ,受众可以从他人 的评述或与他人 的讨论中获取新信息 ;传播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实时监测内容 的传播效果 ,并从受众的反馈中总结经验 ,为以后的内容创作提供借鉴。

  从“广撒网”式传播到精准传播 。内容再优质,如果传播不精准也会造成无效传播,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 的。网络信息技术成功打破了信息产品难以匹配潜在受众 的窘境 。通过大数据和算法 ,新媒体平台可以进行用户画像,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特征 、喜好和需求,推送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 ,从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促进新媒体赋能国际传播的思考与建议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故事创作 、分享与传播 ,世界也能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更多中国故事 。因此 ,促进新媒体赋能国际传播 ,对传播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推动我国外宣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引导更多群众参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为大众参与国际传播创造了机会和可能性,但如何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要想发挥国际传播中 的群众力量 ,就必须建立有效 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人有意识地参与文化产品创作。例如以企业、机构、学校等为单位组织文化产品创作比赛 ,并按照员工或学生的特殊需求予以相应 的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 ;再如开设国家级文化产品网站,公开表彰和展示优秀文化产品,从而激发民众的创作动力等等。

  建设人才队伍 ,为国际传播事业打造主力军。让群众有能力创作出有价值的文化产品 是发挥群众传播优势 的关键 。大多数网民在网络平台发布 的内容都具有即时性 、零散性 、随意性 的特点 ,内容缺乏深度 、文化价值导向不明显 、表现手法不够成熟、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 。要想真正发挥群众的文化传播价值 ,就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 ,优先打造传播主力军 ,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内容指导 、技术培训、文化教育 、资金扶持等,为大众参与对外传播提供学习交流 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新 的人才 ,少数带动多数 ,逐渐壮大人才队伍,促进广大群众切实参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

  建立传播效果监测与评估机制,为改进国际传播路径提供经验借鉴。建立系统化、标准化、定向化的效果监测机制与评估机制对于促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在新媒体技术 的加持下 ,国际传播的主体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 ,覆盖更加广泛 ,整个传播体系更为复杂和庞大 ,有必要通过系统监测传播效果来把控国际传播的整体方向,把握网络舆论环境的整体态势。通过建立统一 的传播效果评估标准 ,引导和规范政府和民间 的文化产品创作 ,借助大数据收集海内外受众的评价与反馈 ,分析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不断总结文化传播经验 ,为日后改进和创新国际传播路径提供借鉴 。

  加强新媒体赋能,促进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更好发挥作用 。新媒体 是顺应全球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面对新兴技术的冲击 ,传统媒体必然面临转型和升级难关 。尽管如此,传统媒体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独特优势 。相比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发展时间长 ,拥有更深厚 的市场基础、更成熟的传播理念和运作模式 。此外,相较于流量大、流动性强、内容更迭快的新媒体平台,依托于传统媒介 的国际传播产品往往内容更加饱满,更具思想深度 ,更有研究价值 ,也更容易打造品牌优势。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迅捷 、覆盖面广、互动性强 的特点,加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 的赋能作用,借助新媒体运营加大对传统媒体产品 的宣传,补齐传统媒体传播慢 、流量小 、覆盖窄、互动性弱的短板,充分调动传统媒体 的资源力量 ,更好地发挥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作者 :罗慧芳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科研管理与国际合作部副主任、治国理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中国网信》2022年第5期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百姓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