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彩票投注-百度百科
百姓彩票必赚方案2023-01-31 16:05

刘跃进 的谦和与《从师记》 的严苛——写在“《从师记》暨新时代学者散文研讨会”前******

  顾友泽

  刘跃进先生的新作《从师记》出版 ,拜读之后 ,收获颇丰 。《从师记》是一部散文集,主要记载先生的求学经历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与事 。虽然 是以自己 的个人经历为线索,然而内容却异常厚重,这是因为作者早年生活 的“那个时代,激情澎湃 ,如同我的名字,一直在‘跃进’中”,在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时 ,不可避免地反映那个波谲云诡亦且波澜壮阔 的时代 。而且,作者转益多师 ,其所师从或交往者大多为学界名流 ,本身就有很多为人关注 的事迹。如此种种,决定了该书 的内容必然不同凡响 ,精彩纷呈而浑厚淳雅 。

  虽然作者并不刻意抒情,甚至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地节制,但这部《从师记》还 是给读者带来了很多的感动与感慨 ,比如作者因母亲的提醒而失去了也许会产生美好爱情的机会而心情复杂就令人唏嘘 ,作者对自己早年学业先天不足而导致不得不放弃作家梦想 的描述同样引起很多同龄人 的共鸣 ,至于其在艰难环境中备战高考时表现出 的坚韧不拔 的意志更 是令人感动 。然而,最令我感动的 是作者对学术尊严的维护与学者交往之间 的温情。

  作者对学术与学者 的尊严非常看重。他在《斯人已逝,德音未远》中谈到自己作为大三的学生看到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时的感受:“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但可以读出学术 的厚重与学者的尊严 ,那是我向往的境界。”而作者自己到扬州大学讲学后,也同样得到了这样 的赞誉 ,王小盾先生在给作者 的信中写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的深厚博大 ,其尊严及其生机,都由你谦和地表达出来 。” (《求其友声三十年》)

  正 是出于对学术尊严 的维护,面对良莠不齐 的学术界 ,作者忍不住对当前学术弊端提出严苛批评,其在《裴斐先生 的傲骨与逸情》中指出当前学界存在消解经典,或者躲避经典 ,同时 :

  在方法上 ,因循守旧 ,为论文而论文,为学位而学位 ,缺乏学术个性 ,更缺乏活的灵魂 。在态度上 ,仰慕洋人 ,唯洋人马首是瞻,洋腔洋调 。在结果上,书是越来越多 ,垃圾也越来越多。

  又在《从师记》中说 :

  现在有些专著 ,往往连概论都不如 ,只是依据既有 的知识 ,预想一个题目,然后利用现代手段收集相关资料,拼凑成书 。这样的成果 ,或许能给作者带来一定好处 ,对学术界来讲,几乎没有借鉴意义 。

  作者平时与人交往温文尔雅,几乎未曾见其动怒,但是对学术界的不良风气 ,却还是直言其弊 ,体现出维护学术尊严 的高度责任感 。

  那么,如何维护学术的尊严呢 ?作者通过介绍自己所崇敬 的师长,具体而形象地给出了答案。

  首先 ,维护学术尊严就要尊重学术本身。作者认为,学术本身是厚重的 、博大的,无论是谁都无法全部把握,因而面对学术 ,始终要保持着谦卑之心。其在《好诗不过近人情》中谈到自己在杭州大学学习 的体验:

  这些课程,内容浩繁,一时难以消化,但 是它却向我打开了一扇窗 ,可以真正感受到世间学问的博大浩繁 。

  在《从师记》中又写道:“大千世界 ,图书无限 。一个人终其一生 ,也读不了多少书 。”一个人取得 的成就 ,面对既广且深的学术殿堂,何其渺小 。故作者引用罗宗强先生 的话说 :“现在很多教授还不明白山外有山 的道理 ,以为自己写了几本书就是专家 。”学术研究如果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故步自封 ,结果必然 是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作者又引用姜亮夫先生的话:“登高望远,你才会知道世间学问 的博大,自己的渺小,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记忆中的水木清华》)面对学术,学者理想的状态应该像傅璇琮等先生那样“学问既深,义气自平 。”作者赞美这样的状态,亦追随前辈 的风范 。

  基于这样的认识 ,作者认为,做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有学术品格。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师长们严谨 的学术态度、扎实 的文献基础、恢宏的视野 、高度的文化责任感 、坚强的毅力等不厌其烦介绍 。介绍姜亮夫先生,写其临终前对学生 的“最后最高要求” ,令人感佩不已 。记录叶嘉莹先生之论:“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诚则 是追求真理 的重要途径。做人做事要真诚 ,学习钻研要真诚。真诚 是做人 的重要标准,古代这样 ,今天也 是这样 。”彰显出叶先生修辞立诚 的风范。而记叙罗宗强先生指导作者写作学年论文的详细经历,则让我们看到罗先生一丝不苟 、严谨到近于苛刻的程度的形象 ,而罗先生 的学术品格也呈现在我们眼前。尤为令人感动的 是 ,作者专门为既没有显赫 的家世与名声,也没有令人瞩目 的成就的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主任汪蔚林先生作传,表彰其甘于奉献 、勤勤恳恳,以专业 的精神服务文学所的学者 的事迹。在作者 的眼中 ,学术分工并无高下之别 ,敬业 的精神都值得人尊重。

  其次 ,维护学术的尊严就要求学术研究本身不俗。作者在《记忆中 的水木清华》中特意援引王国维的话:“大抵学问常不悬目的而自生目 的,有大志者未必成功 ,而慢慢努力者反而有意外之收获 。”作者阐释说:

  王国维先生就 是想告诉学生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

  又在《从师记》中引用钱穆 的话:

  我生平做学问 ,可说最不敢爱时髦或出风头,不敢仰慕追随时代潮流,只 是己性所近 ,从其所好而已……世局有变 ,时代亦在变 ,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天地变,时髦 的亦就不时髦了。所以不学时髦的人 ,可不求一时群众所谓 的成功 ,但在他一己亦无所谓失败。

  作者高度认可这些说法 ,并且身体力行,其学术研究 ,不务空言 ,言必有得,往往能够从文献 的细枝末节中发现历史 的某些真相。而其对当下学子攻读博士学位 的目的,也提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的博大精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益处。开卷有益 ,没有白费 的工夫 。重要的 是要阅读 ,要有积累,不能有太强的功利目 的。

  学术不仅不是追求世俗利益的工具,甚至学术本身并不带有目的,是无用之用 。

  再次,维护学术 的尊严要求学术研究者能够做融通的学问。钱穆在《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中说 :“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 ,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 。”学术如果格局太小,很容易造成盲人摸象 的局限 。只有将局部放到整体中考察 ,才能真正发现局部 的特征与意义。作者接受众多名师 的亲炙 ,提出学术不能流于琐碎饤饾,支离破碎。其认为学术研究中 的文学研究应该遵循刘知几《史通》中提出的才 、学 、识三者并存 的原则,并阐释说:“才就 是艺术感受,学就是文献基础,而识则是理论素养 。”而当下有些研究 ,“仅就某一点而言,似乎有一得之见 ,但是 ,倘若通盘考察 ,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好诗不过近人情》)这样的研究,是不足为观的 。相反 ,作者赞同这样的研究 :“也许他们所研究 的对象可能 是一个很小的题目 ,但是在这课题的背后,你却感受到坚实厚重 的学术支撑。”(《好诗不过近人情》)这些观点 ,正是师长们对作者耳提面命 的结果 。罗宗强先生教导说 :“工夫要扎实 ,但不要钻牛角尖……思想还是开阔些好。”(《从师记》)姜亮夫先生在古籍整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说 :“不要培养电线杆子式的专家 ,而是粗通中国文化的学人。”(《从师记》)在“最后最高要求”中提出 :“培养自己‘普照’整个专业与中国全部文化史 的能力”“不做支离破碎 的学问 。”(《记忆中 的水木清华》)曹道衡先生起草 的《先秦两汉文学博士生培养计划》提出:“应强调史料和作品本身,坚决反对空谈、人云亦云及发奇谈怪论。”(《从师记》)作者就硕士论文求教于魏隐儒先生,得到的答复 是不赞成写空洞 的诗文评类的文章 。傅璇琮先生提出 :

  学术著作 ,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应该似一级一级的楼梯,要扎实 ,便于扶着向上 ,使人能“更上一层楼” ,以便“欲穷千里目” ,而绝不能是用花纸包扎的虚阶,看起来颇能目迷五色,但一踏上,就会使人跌下 ,害人不浅。(《斯人已逝 ,德音未远》)

  受到众前辈 的影响 ,作者也特别重视学术中研究资料的编纂,也多次介绍前辈学人在这方面的贡献 ,又现身说法 ,启人深思 。

  学术之外 ,《从师记》这部书带给我的感动 ,是作者与众师长之间的情感。毫无疑问 ,作者对书中所介绍的师长怀有深深的感激,在《引言》中,作者写道:

  在我过去四十多年 的求学经历中 ,老师们 的影响既广且深……我很景仰他们,也很感念他们 ,很希望有更多机会将这种感念之情表而彰之。

  将众多师长 的人格风范与学术成就记录下来本身就 是情感 的表达。而且,读者很容易发现 ,作者在很多篇章中都使用“感念”“感佩”这样的字眼 ,看得出作者是一位很容易动情的人 。他在昆明偶遇魏隐儒先生时 ,表现得“喜出望外”(《“小室无忧”》),对于王继权先生的帮助 ,作者心存感激,“小子何德何能 ,竟能得到王老师常年 的垂青,实属不易。”(《来谕惓惓 ,亲如促叙》)然而,我们又很容易注意到 ,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却并不热烈 ,而是点到即止 。

  同样的情况 ,也发生在众师长的表现中 。姜亮夫先生对清华大学及清华导师有深厚 的感情,因为作者来自于清华,特意将其召至家中长谈。姜亮夫先生深情回忆在清华的学习与生活 ,言语中充满无限怀念与感激,“姜老经常感叹说自己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再也没有遇到清华这样的好学校了”(《记忆中 的水木清华》) 。然而,姜亮夫先生直接 的抒情并不太多 ,谈得更多的还 是清华导师 的学术与对其教导 的经历。

  我想 ,这大概就是学者表达情感 的方式 ,深沉而内敛 。作者报考曹道衡先生的博士, 是通过傅璇琮先生介绍 的。曹道衡先生在病榻前告诉作者,他无意中翻出了当年傅璇琮先生当年 的推荐信,并说出院后找来送给作者作纪念,后因曹先生去世而未能如愿 。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从这件事中我们看到曹先生与作者情感之细腻 ,以及对于师生、同道间情谊的珍视。作者与众师友 的交往 ,因学术而结缘,其淡如水,而这也正是众师友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傅璇琮先生嘉惠学林,助人无数 ,在学界影响甚大,然而其八十岁大寿 的庆祝场面冷清异常 ,因为傅先生事先约法三章,不允许大事铺张 ,这正 是本色学者的处世之道。

  作者笔下的师长及作者自己,往往将对自己帮助与教导 的母校、师长的感激当成自己宝贵 的人生财富 ,将之作为一种精神传递给后人 。姜亮夫先生曾很庄重地对刘跃进先生等人说 :“清华导师也 是你们的祖师 ,要不辱使命 。”对学校的热爱、对老师 的尊重与回报 ,最重要 的,不 是口头 的称颂,也不 是平日里的嘘寒问暖 ,而 是将学校与老师的良好的风气传承下来 ,发扬光大 ,影响一代代学子 ,斯文不坠。有感于此 ,作者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也有明确 的要求:“如今 ,我也是一名老师 ,也要像王老师那样,努力工作,培养学生 ,多出成果 ,这也许 是对王老师 的最好回报 。”(《来谕惓惓,亲如促叙》)事实上 ,除此之外 ,作者还利用社科院文研所 的平台及个人 的影响力将年轻 的学者组织起来举办读书会等活动 ,指导年轻学者 ,促进学术 的繁荣。作者认为:“我现在依然持有这样的看法 ,一个年轻学者 ,能够得到前辈 的扶持 ,确实会影响一生 。”至于这本《从师记》 ,更是将师长所授与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学界,嘉惠学林,功莫大焉 。我想 ,作者 是将自己对师长 的感激转化成了另一种形式,变成了指导 、提携后进的动力 。学术人的温情,大概就是通过这样 的方式一代一代传递着吧。

  作者在《记忆中 的水木清华》中写道 :

  水有源 ,树有根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 ;一个人有多优秀 ,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

  《从师记》这部书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 是指点 、陪伴我们这些后学在学术道路上前行 的无声导师,也是直观展现学术 的尊严与温情的舞台 。我们感动于刘跃进先生勤勉好学的精神 ,羡慕其受教于众多饱学之士 ,更感激其金针度人 。薪火相传,此之谓欤?

  (作者系文学博士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南通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

百姓彩票投注

既要好上学,也要上好学(解码·教育均衡发展)******

  海南2022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5.1万余个

  既要好上学,也要上好学(解码·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赵 鹏 曹文轩

  核心阅读

  县城中学生源回流 、薄弱校弯道超车、特色课程丰富多彩……这是海南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近年来 ,海南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实施集团化办学等创新改革 ,实现义务教育提质增效,2022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5.1万余个。

  走进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的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陵水分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课间 ,孩子们从身边经过,主动停下来打招呼;放学后,学生自发 的兴趣表演多姿多彩……

  随着民大附中 的进入并带动当地教育质量提升 ,自2018年以来陵水全县“回流”学生超过7000人 。民大附中陵水分校的改变 ,是海南推进落实“既要好上学,也要上好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的缩影。据统计 ,2022年 ,海南全省新增基础教育学位5.1万余个。

  增配套 、补短板 ,增加学位供给

  2022年9月4日,海口市滨海九小新埠分校开学 。作为新投入使用 的一所公立学校 ,教学楼、行政楼 、综合楼、宿舍楼一应俱全,全校共设24个班 ,可提供超过1000个学位 。据统计 ,仅2022年秋季学期 ,海口就新增4所公办学校和1所民办高级中学 。包括扩建在内 ,海口市年度净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超过8000个 。

  2020年 ,海南全面启动自贸港建设。在海口 、三亚等人口相对集中的老城区和人口不断涌入的新开发区、重点园区,本身空间资源紧张,而教育需求持续增加 ,“上学难”问题凸显。如何才能化解?自2017年起,海口启动了“一校两园”“增加学位改扩建”等增配套 、补短板 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年来,海口重点在秀英区 的西海岸片区、市三十三小周边、海南职工秀英子弟学校周边等学位需求最为迫切的地区 ,按照“1拆1建大于1”原则,一手抓升级、一手抓整合 ,不断增加学位有效供给 。据统计,过去5年,海口共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4.9万个 。

  引优质、带薄弱,开展集团化办学

  2022年9月13日,海南中学白沙学校揭牌 ,这也 是海南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工作 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的白沙中学,曾是全省有名 的薄弱校,海南中学则 是全省闻名的重点校 。此次将白沙中学以委托方式交给海南中学展开教学管理 ,后者将选派优秀教师与白沙中学 的教师团队深度融合 ,并最终形成一体化办学 。

  以往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 ,海南很多县市基层学校始终困于自身条件而难以发展成长,从而导致教育水平失衡。曾为贫困县 的陵水,也面临这样 的困窘 。改变发生在2013年9月。按照省级示范学校标准建设 、以“协议管理、整体委托、自主办学”为模式 的民大附中陵水分校正式引入和建成 。3年后 ,该校一 、二本上线率达到84%。

  以改革创新为驱动 ,陵水在全省率先推行“县管校聘”制度 ,对在编教师与临聘教师实行“同工同酬”聘用制;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思路 ,全县包括幼儿园在内 的各学段 ,广泛推行“核心校+薄弱校(农村校、新建校)” 的模式 。“由此累计筹措教育投入超过10亿元 ,全县新增校舍面积17.6万平方米,新增和改造体育运动场馆面积34.3万平方米 。”陵水县委常委 、副县长莫泉平说。

  2022年6月 ,海南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创建“新优质学校”的工作方案》。根据方案 ,力争到2025年全省50%的公办中小学纳入集团化管理。自2022年起 ,海南省教育厅将分批次统筹教育部部属高校附中 、省属中学和海口市优质教育资源 ,跨区域到市县开展集团化办学 。其中 ,首批教育部部属高校附中合作办学项目3个、省内跨区域合作办学项目14个。

  稳“双减” 、强特色,夯实素质教育

  在三亚市水蛟小学 ,上午9点 ,300多名学生会准时在操场上共跳椰壳舞 。椰壳伴随配乐敲击,发出清脆悦耳 的声响 ,浓郁 的海岛风情在校园洋溢;在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的人工智能教室里 ,孩子们通过编程让“火星车”实现不同功能 ;在人大附中海口实验学校,72名在岗教师根据专业特长开设63门选修课 、58个作业班和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儋州市白马井镇藤根小学,学校充分发挥特色优势 ,开展田园德育 、乡土文化主题等课后活动……眼下,这些课后服务活动正成为海南实施“双减”后推行“阳光快乐”教育的一大特色。

  好上学 、上好学 ,更要让孩子们爱上学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段制定作业管理办法学校比例、实行作业公示制度学校比例、开展课后服务学校比例和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比例全部达到100%。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也全面建立 ,惠及学生74.8万名 ,各级各类城乡学校“校校有特色 、生生有特长 、人人有发展”的场景正在形成。

  据统计,近年来海南建成学校游泳池320个,实现乡镇学校游泳池全覆盖,四年级以上中小学生总体上实现“应学尽学 、应会尽会”;建成美育示范学校40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85所,扶持琼剧传承特色学校13所 ;探索打造出田园耕作式 、科技推普式、文化传承式和创意生产式等劳动教育特色模式 ,全省“田园课程”实验学校230多所,涉及7万多名学生 。

  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理念,海南引入大量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成立人大附中三亚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清华附中文昌学校等 。据统计,直至2022年底,海南累计引进各类优质学校83所 ,实现市县全覆盖 ,提供超过16万个优质学位 ,引领带动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百姓彩票地图